2025年10月2日,彭博社援引内部消息捅出的一条新闻,在科技圈看似没掀起大浪,实则藏着AI硬件未来3年的格局密码。
苹果正式叫停了下一代VisionPro的开发,把资源全砸向了两款智能眼镜,直接对标Meta的产品线:一款主打拍照录像和iPhone语音交互,另一款带侧屏能实时显示信息。
VisionPro
这事儿乍看是苹果认栽了,毕竟去年库克还把VisionPro吹成“开启空间计算时代”的神作。
但往深了扒就会发现,这哪是认输,分明是苹果快刀斩乱麻,避开了AI硬件的坑,又攥住了能收割市场的命脉。今天咱们就把这事拆透,看看苹果的算盘、Meta的急局,还有中国厂商该学啥。
要说苹果这次转向多明智,先得算清VisionPro栽得多惨。
这款2024年2月发售的头显,定价3500美元(约2.5万人民币),光定制镜片加AppleCare就得再花600多美元,算下来快4000美元的支出,直接把99%的普通用户挡在了门外。
更要命的是体验拉胯。这玩意儿重达650克,比两瓶矿泉水还沉,用户戴20分钟脖子就疼得直咧嘴,有买家吐槽“戴一小时就得扔一边,纯属花钱找罪受”。
外置电池续航才2小时,用的时候头上戴设备、兜里揣电池,中间还拖根线,出门用着跟拴了个累赘似的。
亚洲用户更闹心,鼻型问题导致遮光罩漏光,看东西总带黑边,所谓的“空间计算体验”打了对折。
但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真正把VisionPro拖进深渊的是“生态死循环”。
苹果当初想把它做成独立计算平台,结果成了自家生态外的“飞地”:用户花大价钱买回去,发现专为VisionPro做的空间应用才2000多款,兼容的iPad应用虽多,却没一个能体现出头显的独特价值,除了看电影有点沉浸感,办公、社交还不如手机电脑顺手。
开发者更不傻,眼看VisionPro单季度销量从没突破10万台,三季度美国销量还降了75%,谁愿意花力气做适配?用户嫌没应用,开发者嫌没用户,直接卡进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局。
到2024年5月,也就是发售才3个月,供应商就停了组件生产;2025年初,VisionPro彻底暂停生产,全年销量预计才42万台。
这款被库克寄予厚望的“划时代产品”,成了苹果史上最短命的战略级设备,比当年的NewtonPDA死得还快。VisionPro的失败说白了就一句话:既脱离了苹果的基本盘,又没搞定用户真需求。
砍了VisionPro的苹果,反而像卸下了包袱,转头扎进智能眼镜赛道就踩准了节奏。
根据爆料,苹果的两款智能眼镜计划2026年底亮相,一款是无屏设计,主打拍照和与iPhone的语音交互;另一款带单侧AR显示屏,能叠加全息信息,完全对标Meta的Ray-Ban系列和Hypernova高端款。
这步棋的核心,是苹果终于回到了自己最擅长的“生态协同”玩法。VisionPro的错,在于想另起炉灶做“新大脑”;而智能眼镜的对,在于甘愿当iPhone的“延伸手脚”。
苹果打算让手机做核心算力中枢,眼镜、手表、耳机连起来形成“身体局域网”——眼镜当第三摄像头拍第一视角视频,当第二块屏幕显示微信消息、导航路线,用户不用掏手机就能搞定高频操作;iPhone则负责复杂计算和网络连接,既减轻了眼镜的重量,又避开了续航短板。
这种逻辑有多顺?看看Meta的市场数据就懂了。Meta的Ray-Ban智能眼镜2025年销量预计能突破500万副,起售价才299美元,比VisionPro便宜了10倍还多。
用户买它不是为了“空间计算”,就是图轻便实用:能拍照录像、能实时翻译、能语音控制,戴出去不像VisionPro那样引人侧目。这说明市场要的不是“划时代的神作”,而是能融入日常的“实用工具”。
苹果显然看透了这点。它的智能眼镜会用AppleWatch的芯片改款,功耗低还轻便,关键功能全靠iPhone支撑——比如调用手机里的ChatGPT回答问题,借助iPhone的定位实现精准导航。
更狠的是生态优势:AppStore里200多万款应用,只要开放个眼镜API,微信、高德地图这些高频应用稍作适配,就能把内容投到镜片上,用户根本不用学就能上手。
反观VisionPro,开发者连适配的动力都没有,两者的商业逻辑简直天差地别。
说白了,苹果这是放弃了“教育市场”的苦活,捡起了“收割市场”的甜活。
Meta花了两年时间验证了智能眼镜的可行性,苹果带着自己的生态优势跟进,这套路跟当年做AirPods一模一样——不是第一个做无线耳机的,但靠与iPhone的无缝连接,硬生生抢下了半壁江山。
苹果这次转向,还暴露了一个科技圈没人愿意明说的残酷真相:比起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最后摘果子的人”往往更赚。
这种“后发制人”的玩法,其实是头部企业的专属特权,而苹果早就把这招练得炉火纯青。
但后发制人不是瞎等,得满足两个硬前提:一是自己得是生态主导者,二是技术门槛不能高到跨不过去。
这两点苹果全占了,而VisionPro的失败,恰恰是因为当初踩空了这两个前提——误入了Meta主导的VR主场,还想靠独立生态破局,自然举步维艰。
先看生态主导权。苹果手里的牌太硬:全球10亿多部活跃iPhone,200多万开发者,还有用户早已习惯的AppStore生态。
Meta虽然卖了500万副眼镜,但它的生态基本盘是Quest头显,智能眼镜还没形成专属应用体系。
等苹果眼镜一上市,只要喊一声“适配眼镜能拿补贴”,估计一堆开发者连夜改代码——毕竟iPhone用户的付费意愿摆在那。
更关键的是,苹果不搞大模型垄断,允许眼镜调用ChatGPT;而Meta为了推自家AI,死活不让用户用第三方大模型,这一下就把用户体验拉开了差距。
再看技术壁垒。Meta的智能眼镜核心是摄像头、定向音频和基础AR显示,这些技术苹果根本不愁。
苹果的供应链能力比Meta强得多,说不定能把带侧屏的眼镜做到比Meta更轻,续航还更长——毕竟AppleWatch已经把低功耗芯片玩得很溜了。
市场研究机构早就说了,现在的AI眼镜技术没什么“卡脖子”的地方,拼的就是谁能把硬件体验和生态协同做得更顺,这正是苹果的强项。
这种“让别人试错,自己摘果”的套路,苹果用过无数次:别人先做平板电脑,苹果出iPad整合生态;
别人先做无线耳机,苹果出AirPods搞无缝连接;现在别人先做智能眼镜,苹果又带着生态杀进来了。本质上,创新不是目的,用生态把创新变成“必买品”才是目的。
苹果一转向,最慌的肯定是Meta。虽然现在Meta眼镜销量看着风光,2025年预计卖500万副,产能都要扩到1000万副了,但这优势可能撑不了多久。
苹果的生态炮弹还没发射,Meta就得赶紧筑防线,而防线的核心,就是做出“独占的爆款应用”。
为啥应用这么关键?因为硬件没壁垒,生态苹果更强,Meta只能靠“别人没有的功能”留住用户。现在Meta眼镜的功能,比如拍照、翻译、导航,苹果一来就能抄过去,甚至做得更好。
但如果Meta能搞出一两个“只有我的眼镜能做”的高频刚需功能,比如专业级的实时工业检修指导,或者能联动Meta元宇宙的独家社交玩法,就能形成应用壁垒,哪怕苹果来了也抢不走核心用户。
可做爆款应用谈何容易?现在智能眼镜的应用还停留在“锦上添花”的阶段,没哪个功能是“没它不行”的。
Rokid在CES上展示的实时翻译很火,但这功能苹果稍微适配一下也能做;Meta自己搞的AI视觉识别,无非是认认动植物、记记停车位置,算不上刚需。
更麻烦的是,Meta没有像iPhone那样的超级终端做支撑,单独为眼镜开发重量级应用,投入大还未必有回报。
行业里有个共识:留给Meta的窗口期也就1-3年。等2026年底苹果眼镜正式发布,2027年铺开销售,凭借iPhone的用户基础和开发者生态,大概率会快速起量。
到时候如果Meta还没拿出拿得出手的独占应用,用户很可能转头就选苹果——毕竟能直接连微信、调用ChatGPT的眼镜,吸引力比“纯硬件创新”大多了。
Meta现在也在加急布局,2025年推出了带平视显示器的Hypernova高端眼镜,还打算扩产到1000万副,但这些都是硬件层面的动作。
要是抓不住“应用壁垒”这个核心,再高的销量也只是昙花一现。
苹果这波操作,对扎堆做AI硬件的中国厂商来说,简直是免费的“战略公开课”。
现在国内不少厂商要么跟风做昂贵的VR头显,要么死磕“全独立计算”的智能眼镜,结果要么销量惨淡,要么体验拉胯,根本没摸到市场的门道。
苹果的例子明明白白告诉我们:AI硬件的未来不在“独立”,而在“协同”;不在“概念新奇”,而在“生态适配”。
中国厂商的优势在哪?是华为的鸿蒙生态,是小米的IoT版图,是OPPO、vivo的线下渠道和手机用户基础。
与其花大价钱另起炉灶做独立平台,不如像苹果那样,把智能眼镜做成手机的“杀手级配件”。
比如华为可以做适配鸿蒙的智能眼镜,直接联动手机、平板、手表,实现文件无缝流转;小米可以把眼镜接入IoT生态,用语音控制家里的电器,还能显示扫地机器人的工作状态。
这些场景不用教育用户,也不用从零做应用,依托现有的生态就能快速落地。
国内已经有厂商摸到了边,比如Rokid的智能眼镜主打实时翻译和导航,虽然没背靠手机大厂,但精准切中了出国、商务这些细分场景。
但要想做大,还是得绑定生态——单独做“眼镜+应用”的成本太高,绑定手机厂商的生态,才能实现“低成本起量”。
更关键的是别当“探路石”。现在AI硬件的技术路线还没定型,Meta已经替大家验证了“轻便+协同”是对的,苹果又指明了“生态主导”是赢的关键,中国厂商没必要再去试错。
守好自己的生态主场,比如鸿蒙、MIUI,把智能眼镜做成生态里的一环,比盲目追“空间计算”“元宇宙”这些概念靠谱多了。
苹果砍停VisionPro不是失败,而是一次精准的战略纠偏。它用一款短命的头显证明了:AI硬件的核心不是“颠覆”,而是“融入”;不是“硬件创新”,而是“生态协同”。
未来的AI硬件战场,不会是“谁的技术更先进”的比拼,而是“谁的生态更能留住用户”的较量。
Meta能不能守住先发优势,就看能不能造出刚需应用;中国厂商能不能突围,就看会不会用自家生态做杠杆。
而苹果,显然已经站在了最有利的位置——它放弃了做“革命者”,选择了当“收割者”。这种看似保守的选择,恰恰是最懂商业本质的精明。
毕竟在科技圈,能笑到最后的,从来不是第一个出发的,而是最懂借势的。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