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杂忆~~关于抗日的几件事

今天,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的日子。

1937年7月7日,驻扎在中国的日本“华北驻屯军”,在中国的土地上举行进攻中国宛平城的军事演习,借口丢失一头鬼子兵,悍然进攻宛平城。从此以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军民血战14年,牺牲3500万人,直至夺取最后胜利。

3500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那是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回顾这段历史,不由得感慨万千。

(一)蒋介石的纠结。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与此同时,蒋介石与日本的秘密和谈一直没有中断,1938 年“陶德曼调停”就是老蒋搞的,而1940 年的 “桐工作”则是日本情报机构搞的。

最后,蒋介石之所以没有像汪精卫一样彻底走上一条汉奸之路,主要是日本开出的条件太苛刻,蒋介石担心会直接威胁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当时,日本的侵略行为激起了全国范围内强烈的民族义愤。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从在校学生甚至到部分政府军官兵,抗日救亡运动成为社会主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呼声早已深入人心。

这个时候,任何与日本和谈的举动都可能被视为 “妥协投降”,都会直接冲击国民政府(也就是蒋介石统治)的合法性。

1938 年 12 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分析:“若中途言和,对内则士气瓦解,对外则列强轻视,且使日阀更骄,更易以威迫利诱我也。” 这里的 “对内士气瓦解”,本质上就是对民心丧失的担忧。

再说了,蒋介石正在跟日本人暗地里勾勾搭搭,没想到条件还没谈成,汪精卫竟然先行一步,“还都南京”,也搞了一个“南京国民政府”,自己先做了“伪国民政府主席”,这就让蒋介石感到很尴尬~“难道让我去做他王兆铭的副手吗?”便在日记中猛批汪精卫 “不知民族大义,只图个人私利”,强调 “吾人必须坚持抗战到底,方能保存国家人格,否则即为民族罪人”。

蒋介石很纠结自己去南京的话,应该走在什么位置上。

也就是说,蒋介石已经认识到:如果跟日本和谈,将直接违背其 “抗日救亡” 的政治承诺,直接导致民众信任崩塌,那他的“蒋委员长”就当不成了~这才是要害:抗不抗日倒在其次,一切都要围绕能不能做“蒋委员长”才是最主要的。

(二)“非法抗日”行动“危害国家秩序”。

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后,又接着南下越过长城,进逼平津,并侵占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多伦、沽源等地。

就在这个时候,我西北军将士坚持长城抗战,因为装备低劣,不得不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寇,并由此产生了一首名传后世的《大刀进行曲》。

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但已经丢掉东三省的蒋介石,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命令何应钦与日军和谈,最后签订了一个《塘沽协定》,主要内容是:长城抗战,停了;长城以南大片地区,中国军队不准进;冀东一带,设置“非武装区”,中国军队也不得进入~“冀东”的边界是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以东以北地区。

这么一来,蒋介石实际是确认了长城一线为日军占领线,等于认可了日本对东北四省的非法侵占。

为了配合《塘沽协定》的全面落实,蒋介石还很贴心地发布了一个《敦睦邦交令》,主要内容:就是不许说日本人半句坏话;报纸上连“日”或“日本”都不准出现,统统用“×”或“××”代替。比如:1937年赵登禹将军牺牲后,当时民众所见报纸标题为:《赵登禹殉国经过——身中三创,犹复大呼杀□□》。“口口”是什么东西?

当时的报刊新闻

当然,蒋介石不抵抗,不代表中国人民不抵抗。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自任总司令,方振武任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当地群众纷纷参军参战,队伍从几千人迅速扩展至十几万人。

抗日同盟军成立后,就组织开始对日作战,先后收复了康保、沽源、宝昌、多伦,标志着察东四县全部收复。这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

日本人觉得这是中国人没有“契约精神”;

蒋介石也觉得抗日同盟军是“非法抗日”,“危害国家秩序”,并且专门起草一份手令,指示国军将领“侈言抗日,立斩无赦”

总裁手令

于是,国军与日军默契配合,很快将孤军奋战的抗日同盟军剿灭,何应钦为此电告蒋介石:“我军与日军密切配合,联络确实,分工明确,空地配合娴熟”

这么一来二去,由于长城线和中国撤军线之间定为中国非武装区(停战区),日本得以干预其事,冀东至北平二十余县成为一个特殊地区,国府内部的抗日声音越来越小,反倒是那些汉奸们越发嚣张,日本侵略华北的通路被打开。等到“七七事变”爆发,华北沦陷的速度比东北还快,这可不是没有原因的。

后来,曾经的同盟会会员、北伐名将、变卖全部家产筹款10万组织“抗日救国军”的方振武被军统特务暗杀;

后来,曾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被军统特务秘密逮捕,经蒋介石的亲自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总裁手令

吉鸿昌临刑前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故事和一首就义诗。

这个故事是:吉鸿昌要求行刑队拿一把椅子来,自己坐在上面,正面面对着一排枪口,说“我为抗日而死,要死得光明正大,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这首就义诗是: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我默写的,几十年都没有忘记)

(三)七七之夜的那头鬼子兵。

1937年7月7日失踪的那头日本兵叫志村菊次郎。那天晚上,志村菊次郎是因为拉肚子离队迷路,折腾了一宿才回到鬼子兵营。

挑事的日军第1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于1938年6月30日接受东京《朝日新闻》采访,得意洋洋发表地说:志村菊次郎走失后又返回,“没有异状”;因为已经“失踪”了,军方刻意封锁了志村归队的消息,目的是“避免中国方面宣传”,以便于挑起事端。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军部为掩盖真相,将志村菊次郎秘密遣返回国,随即被强制退役;当别的鬼子兵在搞出一次又一次“万岁冲锋”的时候,志村菊次郎在自己的山形县老家整整享受了7年乡村时光。

这对志村菊次郎来说是一件好事,起码躲过了长城抗战时的29军大刀队或遍布华北地区的游击战。

但是,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1944 年,日本已经日薄西山,感觉已经处于土崩瓦解的前夜。

在日本老家优哉游哉潇洒7年的志村菊次郎,作为适龄老鬼子,再次扛起三八枪;这次被编入日军第18师团,直接加入日本在东南亚作战的南方军。

就在那一年的10 月,18师团在缅北胡康河谷战役中被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击溃,损失率高达80%。

根据日方《缅甸战死者名录》记录,志村菊次郎至死都只是一个 “步兵上等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一军是孙立人带来的部队,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七七事变”时,志村菊次郎的顶头上司一木清直,以后不仅升官了,而且还成为瓜岛战役中以其姓名命名的“一木支队”的一把手,最后虽然切腹自杀、魂归靖国神厕,好歹也在二战史册的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四)日本人最喜欢的中国作家。

本来想就“七七事变”谈谈抗日战争,不知道为什么,莫言的名字却突然跳了出来。

1988年,莫言的《枯河》日译本首次在日本发行,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其每一部作品几乎都会马上被翻译成日文,这使他成为日本最受推崇的中国当代作家。

前日本驻华公使井出敬二指出,为了抵制中国文化的侵蚀,日本对中国作家作品的翻译和销售管控很严:“在日本书店,很少有机会看到中国作家的作品,但莫言是个例外。”

在《丰乳肥臀》日文版发售之际,日本著名作家茅野裕诚子感慨地说:“在宏大的故事中,由于天灾人祸等重大事件的接连发生,极恶的日军形象很淡。作为日本人,读着描写日本军队的文学作品,第一次有着放松、舒服的感觉。”

大江健三郎就认为莫言是“中国极其优质的作家”,“如果让我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就选莫言。”~这眼光,够贼的!

(五)攻守之势,异也。

1937年的“七七之夜”,一木清直,一个鬼子少佐,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要到宛平城找人;

“失踪”的志村菊次郎回来后,一木清直仍就决定先“惩罚”一下中国军队,觉得“我决定占领一文字山(卢沟桥和北平之间的中方阵地),然后再严正交涉。”

这是多么的嚣张!

转眼到了2023年4月6日。

3月30日刚刚就任陆上自卫队第8师团长的坂本雄一,听说我山东舰正在西太维护“自由航行”的国际秩序,决定乘坐“美国造”黑鹰直升机去围观一下,没想到一下子就掉海里去了。

更要命的是,黑鹰直升机上总共十人,全部淹死了;除了坂本雄一肩抗中将军衔,还有四位大佐呢,除了两名飞行员以及一名警卫军衔稍低外,剩下的都是第八师团指挥层的核心成员。

陆上自卫队第8师团领导层这是集体团灭啊!

李云龙血鬼子洗观摩团,都自愧不如啊!

于是,“阴谋论”在日本迅速蔓延,纷纷猜测这是山东舰动了手脚。

但是,日本网民的这一脑洞还没来得及在舆论场上发酵起来,就迅速被日本官方给堵回去了。

日本官方迅速辟谣,宣称“经过综合考量判断,此次坠机属于一起意外事故”。

时代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历史   日本   蒋介石   中国   长城   事变   日军   同盟军   师团   北平   日本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