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茶日|茶香流转间,重读《茶之路》

编者按:

翻开《茶之路》,仿佛推开一扇通往茶山的门:晨光中的蒙顶茶园、云雾里的武夷山山场、茶树层叠的云南山野……《生活月刊》团队翻山越岭探访茶人,对话土地与时光,将山野间流转的茶香,化作纸上绵长的回甘。


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采茶人指尖沾满的晨露,制茶师傅掌心揉捻的温度,以及茶汤入喉时,舌尖上绽放的千年风土。正值国际茶日,不妨借这本书的片段,让一片叶子带我们抵达远方。


茶之路

作者:《生活月刊》 编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太平猴魁:云雾里的兰香

撰文:茶小隐


“这是茶吗?分明就是菜嘛!”在太平县茶叶市场,摄影师初见手指长短宽如韭叶的猴魁,不禁吓了一跳。这无疑是我们一路上见到叶型最巨大的茶了,连普洱茶都比不上它。


以工艺见长的太平猴魁,四月下旬正当时。晚清时猴魁即已成名,在当地翠云茶、尖茶基础上再加精制而定型。创制人虽有多种说法,原产于黄山区太平县太平湖畔高山顶上的猴坑、猴岗、颜家村三个村庄,却无异议。猴魁中的“猴”字,就是因地得名,显示产地常有野猴出没。“魁”或取自“王魁成”名字,或为“魁首”之意。到茶叶市场卖茶的,都是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产区太平县内各乡镇的茶农。猴坑、猴岗、颜家村的茶,从不下山,不用离开家门就被收完了。

猴坑名声大,路却不好找。从太平出发,沿途连指示牌都没有,询问路人也常说不清楚。过去上猴坑,还需要乘渡船过太平湖,现在则可过桥直达山脚下的三合村,但还是必须转乘专营微型面包车方可上山。猴坑曾是三合村的一个自然村,现在为了推广猴魁,反过来倒把猴坑当作行政村名,让三合等山下村庄都能沾光,但真正的猴坑,仍在山上。狭窄的山道左弯右转,紧贴山崖,如果不是当地人开车,真有可能滑出路面。给我们开车的小方,正是猴坑大姓子弟。他说猴坑海拔在700米以上,远比山下冷,明前根本不可能开采。2013年已比往年提前4天,4月12日就开始了,再过一周到4月底就结束。因为雨多阳光也多,茶树长得快,紧急召茶工们上山,但总有些茶叶采不及。小方又说,现在去村里,怕是没人有空搭理我们,大家做茶都忙疯了。

大名鼎鼎的猴坑,只有23户人家,从村脚走到村头,三五分钟步程,如今一色水泥新房。十点来钟,茶工大姐们陆续下山,把采回的鲜叶,按采摘山头和肥壮程度分拣,摊放在竹匾上晒青。随意走进村口叶姓人家,竹匾上还放着写有“狮形山”“长垅”“黄铜坞”“天字沟”等字样的纸条。猴坑周围有狮形、鸡公、凤凰三座大山,当地茶农认为各处所产,风味有异,以高山阴面为最佳,售卖时会注明。但对寻常茶客来说,能喝到猴坑原产,已经足够幸运。猴魁的原料,用当地柿大叶群体种一芽两叶,翠绿油润,叶边略往外卷。新梢上的第二、三叶,可以长到12厘米长,比做祁红的槠叶种,足足长了一倍。难怪能做出巨大的干茶,连采茶用的竹篓,也比别处大许多。


正午时分,一位大妈在黄田村村口抢摘自家尾春茶


门前晒青,一楼做茶,二楼居家,几乎家家如此。和别处不同,请来的女工在这里不单要采茶,还需要捏尖。六七人围桌而坐,媳妇、出嫁到上海的女儿,都一起帮忙。那厢杀青师傅深锅快炒,二两鲜叶两三分钟就起一锅,这厢眼明手快,拿起茶叶在铁纱网上理平理直,叶片包芽尖,边缘往里折一道压实,片片互不重叠,像做工艺品。几分钟一筛摆满,再用另一片纱网对夹。此时男工接手,先用木滚轻碾压平,再插进多层焙箱里开始烘烤。焙箱可以平行放置五六层纱网,比最传统的炭坑焙笼效率要高,底下烧的,还是覆了炭灰的木炭。几分钟翻几次,到七八成干,就敲打焙网,让叶片平落到一起。这样的烘焙工序,且烘且晾,要连续三次,前后十七八个小时。第三次仍须用传统竹制焙笼提香,俗称“打老火”,干透才算完成。叶家的烘焙师傅有好几位,都从山下新明乡来。自家也有茶园,却宁可放下不管来猴坑打工,因为这里茶价高,给的工钱也高,连续不眠不休十来天做下来,比自己做茶卖收入还高。


做好的猴魁,要“两刀一枪三尖平,扁平挺直不卷翘,叶厚魁壮色深绿,兰香汤清回味甜”。捏尖比没有捏过、更粗大的布尖好,油润苍绿者又比黄绿的好。90年代以前,传统做法并不需要一一手工捏尖滚平,而是杀青后平摊到炭火焙笼上,用手压平。最初的子烘,要在温度依次降低的四只焙笼上逐个烘过去,干燥到七八成,摊凉一会儿,再进行温度稍低的老烘、打老火烘焙,最终成形。这样做出的猴魁,不如新工艺平整好看。许多顾客认为更大更平的猴魁,送礼比较体面。于是不到二十年,传统做法已经没人再用了。主人给我们各泡了一杯七天前采制的三级猴魁,薄而平整的茶片,带着铁丝筛网压出的痕迹,基部向下,投入玻璃杯。用山泉烧出的水,茶汤清澈嫩绿,比起我们昨日在茶叶市场品尝到的更明净透亮,也更甘甜,仿佛封存了明媚的皖南春色在杯中。虽说2013年雨水多影响了茶叶品质,黄山茶特有的兰香,仍可在舌尖捕捉到。这难道就是核心产区有别于山下的“猴韵”?


造型好看的关键一步捏尖,将柿大叶茶树一芽两叶一片片捏紧,排列在铁纱网上,这是猴魁是否造型好看的关键一步


村后就是茶园,水泥路面戛然而止,山道陡然升高,蜿蜒伸向竹山深处。叶家最远的茶山在十几里外,主人每天都要去看看发芽情况,好安排采摘。树木、竹林下一垄垄柿大叶茶树,一芽两叶发得正蓬勃,看这架势,茶是采不完了。不管能采多少,叶片展开太大,茶季即告结束,猴坑人就开始剃头式修剪茶树,不留高枝。是以几十年树龄的老树,和新种几年的看起来差不多高,要拨开枝叶观察主干粗细才能判断树龄。山林风光旖旎,却泥湿路滑不好走,我们才爬了短短一段,就有人重重摔了一跤,可以推想进山采茶的不易。


满街都是“太平猴魁”,而真正出自猴坑这23家的,每年也就1万多斤,根本不够卖。我倒是看中一匾标着“野茶”的鲜叶,抓一把起来闻,花香浓郁极了。叶叔想了半天,还是说不能卖给我,因为这是茶园边石头缝里自然长出的野生茶,是邻家采来自己喝的。茶园里的茶还来不及采,谁还有工夫再去采野茶呢?他回屋抓了一把自家留着的茶送我,继续访茶的路上,只有特别隆重的场合,我才掏出一点来,分享这无处再寻的兰香。

(节选自《茶之路》)



茶之路

作者:《生活月刊》 编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作者简介:

《生活月刊》,一本讲述“生命”与“生活”的人文杂志,创刊于2005年12月,以“生活的禅意,生命的教育”为创作理念,寻找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的真正内在价值。从传统中国获取灵感,以“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为内容框架,注重印刷工艺美学与考究的装帧,《生活》亦是一本美艺之书。历年出版的优秀专题包括:“重走梁思成之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茶之路”“家书”“民艺中国”等等,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最佳特写报道”“最佳摄影报道”“最佳杂志设计”等荣誉。


内容简介:

2014年6月,《生活月刊》“茶之路”系列别册荣获SOPA(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被评“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茶之路》为此系列别册的结集,并在原册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


2013年春茶开采,“茶之路”站抵达四川,随后历时一年的时间,采访小组到达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共计踏访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在怎样的水土,经历了怎样的各自区别的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 End -


成为更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2

标签:美食   国际   太平   茶树   茶园   月刊   茶叶   传统   新民   叶片   高山   树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