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仓乱象:500辆购物车离奇失踪
贵阳永辉超市花果园大街店闭店清仓期间,上演了一场荒诞的“购物车大逃亡”。据永辉超市4月14日发布的《沟通函》披露,闭店期间共有500余辆购物车丢失,监控显示周边居民每日购物后直接将车推离未归还,截至15日仅找回30余辆,损失超百万元。警方已介入调查。
这场闹剧折射出传统商超闭店期的多重管理漏洞:
- 清仓监管失效:低价促销吸引大量客流,但员工忙于货品清点,对购物车监管松懈;
- 防盗技术滞后:传统购物车无定位装置,超市未设置电子围栏,离场警报形同虚设;
- 社区规则缺位:闭店前未通过物业向周边居民宣导购物车使用规则,导致部分消费者误认为“可随意带走”。
行业顽疾:闭店潮下的资产流失之痛
永辉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商超闭店潮中频现资产流失:
- 上海家乐福古北店:闭店前货架遭哄抢,货架破损率达40%;
- 沈阳某超市:闭店后冷柜、货架等设备被私下变卖,资产流失超30%;
- 内蒙古超市:员工集体盗窃致200万元亏损,收银员将1700元商品以1元结账。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商超闭店资产流失率平均达18%,购物车、电子秤、货架成“重灾区”。反观山姆会员店等已启用智能购物车,离店自动锁定轮毂并报警,丢失率不足10%。
管理短板:从技术到流程的全面失守
- 闭店流程粗放
多数商超将清仓外包第三方团队,缺乏标准化操作。贵阳永辉闭店期间未增派安保,仅靠日常员工维持秩序,形成监管真空。 - 技术升级迟滞
传统金属购物车成本约800元/辆,而智能车需3000元/辆。永辉因成本考量错失技术升级,与沃尔玛试点电子围栏系统(报警准确率99%)形成鲜明对比。 - 社区关系断裂
该店周边为密集型社区,日常依赖居民消费,但闭店前未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相较之下,胖东来闭店时提前30天公告资产处置方案,安排专人登记购物车流向。
破局之道:闭店管理的三重革新
- 资产数字化
推广购物车RFID芯片追踪技术,如华润万家试点“闭店48小时响应机制”,设置回收奖励(每辆返10元购物券)。 - 应急预案前置
参考北京物美将可用购物车捐赠社区菜站,既避免流失又提升口碑;永辉需建立闭店前风险预判体系,如员工行为监控、高频资产清点。 - 行业标准共建
针对“职业闭店人”恶意转移资产现象(如最高法典型案例中虚假清算行为),需推动《预付式消费司法解释》落地,强化经营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