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语境下科学家精神传播与公众认同沙龙在京举办

2025年10月31日,“AI语境下科学家精神传播方式创新与公众认同”主题沙龙在丰台区科技园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技情报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等联合承办。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原主任申建军、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志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赵玉龙、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部副主任成蒙等专家分别作主题分享。

沙龙伊始,申建军以“中关村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新时代特色发扬”为核心,追溯中关村作为科学家精神“红色基因发源地”的历史脉络。他认为,“爱国、奉献、创新、求实、协同、育人”十二字,也是中关村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从郭永怀为保护原子弹试验数据与秘书相拥牺牲,到黄令仪“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的芯片攻关,再到陈云霁团队研发寒武纪芯片实现“弯道超车”,这些故事印证了精神基因的传承。“当下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我们要靠这股精神突破‘卡脖子’难题,就像今晚神舟-21飞船升空,背后是一代代科研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守。”在申建军的分享中,既有历史细节的温度,也有对科技前沿的思考。

赵玉龙以“如何让科学家精神活起来”为主题,从国家战略、社会风气、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剖析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现实意义。他提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需避免“符号化”,要挖掘生活细节——如钱三强亲自打饭、陈景润主动上交讲学经费的小故事,“让科学家从‘画像’变成‘身边人’”。在AI应用层面,他举例“钱学森数字人”项目,通过技术让已故科学家“重现”对话,同时倡导青少年参与科学家口述史采集,“让青少年与老科学家双向赋能,注入代际传承的青春力量”。目前,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已启动高龄院士口述史采集,计划年度完成20位院士的一手资料整理,为精神传播留存珍贵素材。

成蒙则分享了中科院物理所的新媒体传播实践,为科学家精神“破圈”提供鲜活样本。从2014年打造“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到入驻抖音、B站形成千万级粉丝矩阵,团队始终坚持“专业内容通俗化、科学精神场景化”:纪念杨振宁的“物理苍穹的东方启明星”一文刷屏朋友圈,“为什么熬夜容易早起难”用科学原理解答生活困惑,B站“新宝岛”科研舞蹈、跨年科学演讲(单场直播观看超2000万人次)更是让科研人“走出实验室”。“我们的粉丝里有大量物理专业学生,也有普通市民,核心是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让科学精神自然融入内容。”成蒙提到,实验室开放日从早年数百人预约到如今“秒空”,印证了公众对科学的热情,也为科学家精神传播搭建了线下桥梁。

沙龙最后,部分嘉宾还就AI与前沿科技的结合补充交流,强调“精神传播需与科技进步同频,让公众既懂精神,也知前沿”,从内涵解读、技术应用、实践案例等角度提出建议和思路。下一步,市科协还将继续举办科学家精神理论研讨沙龙活动,针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的理论、内涵和工作体系进行深入研讨,推动科协系统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广泛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科技   语境   沙龙   科学家   公众   精神   中科院   中关村   科学   内涵   科协   北京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