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敛”的季节。暑气慢慢退去,天气越来越凉,孩子的阳气会从体表往身体里收,这时候稍不注意,孩子就容易受凉、没精神、免疫力也跟着下降。
而且秋天空气干燥,孩子容易口干、鼻子干,情绪也可能变得烦躁,影响肝气的顺畅,脾胃功能也会跟着受影响。
所以,秋天养护孩子,除了要帮他们滋阴润燥,还要注意养肝护脾、增强身体正气。
黄芪——补气好帮手
黄芪,在中医里有“补气、固表、健脾”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黄芪能帮助孩子增强免疫力,减轻疲劳感,还能保护孩子娇嫩的脾胃功能。
我来总结一下,黄芪对孩子的好处主要有这几点:
补气固表:有些孩子总爱感冒,大多是体表的卫气不足,抵挡不住外界的邪气。黄芪能帮孩子固护体表的气,减少外邪入侵,让孩子少生病。
健脾益胃:孩子脾胃功能弱,容易不爱吃饭、消化不好,黄芪能帮忙健脾胃,让孩子的消化吸收更好。
益气生津:秋天干燥,孩子容易口干舌燥、不爱喝水,黄芪能帮忙生津止渴。
提升免疫力:尤其是经常生病的孩子,黄芪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太子参——护脾又养肝
太子参的主要作用是益气健脾、生津润肺,还能悄悄帮孩子养护肝脏。它药性平和,不会像有些补药那样刺激,特别适合脏腑娇嫩的孩子。此外,太子参能调节孩子的免疫功能,帮助保护肝脏,还能缓解孩子因为气虚出现的口干、精神差等问题。
以下这些孩子常见的表现,其实就是太子参的用武之地:
食欲不好、不爱吃饭:太子参能健脾开胃,让孩子慢慢喜欢上吃饭。
经常口干、咳嗽少痰:秋天干燥,孩子容易肺燥,太子参能生津润肺,缓解这些不适。
精神差、容易累:太子参补气养阴,能帮孩子恢复精力,让孩子更有活力。
黄芪和太子参是两口子
黄芪偏于帮孩子补气、固护体表,太子参偏于帮孩子健脾、生津、养肝。一个侧重“固外”,一个侧重“养内”,看似作用不同,其实能相互配合、互补。
中医讲“气津同源”,气能推动津液生成,津液也能滋养气的生成。如果只用黄芪,要是孩子本身有点干燥,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只用太子参,补气的力度又不够。但把两者搭配在一起,就能相互调和,既帮孩子补了气,又能健脾、养肝、滋润身体。
尤其到了秋天,孩子需要补气和养阴、护脾和养肝一起兼顾,黄芪和太子参的组合,正好能满足这个需求,帮孩子全面养护身体。
9月开始,黄芪太子参泡水喝
那给孩子用的时候,该怎么做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泡水喝。
做法很简单:取几片黄芪片、太子参(根据孩子年龄调整)。用开水冲泡后,盖上盖子闷5-10分钟,放温后给孩子当水喝就行。
这样泡出来的水,没什么怪味,孩子一般都能接受。对于经常没精神、免疫力差、脾胃弱、容易口干的孩子来说,坚持适量喝,能起到不错的调理作用。
这里要强调一点:黄芪补气效果比较明显,但如果孩子最近有点上火,比如嗓子疼、大便干,一定要减少用量,或者咨询医生后再用;太子参性质平和,但如果孩子正处于感冒急性期,或者有严重腹泻,也暂时别给孩子喝。任何调理都要讲究适量,不能过量。
哪些孩子特别适合?
经常感冒的孩子:黄芪能帮孩子固护体表,减少外邪入侵,让孩子少感冒。
容易疲劳的孩子:黄芪补气,太子参养阴,两者搭配能帮孩子恢复精力,让孩子更有活力。
食欲不好的孩子:太子参能健脾开胃,改善孩子不爱吃饭的情况,帮孩子吸收更多营养。
体质偏弱的孩子:黄芪和太子参能温和地帮孩子补充正气,增强体质。
但要注意,孩子正在感冒发烧、有明显炎症(比如嗓子化脓、扁桃体肿大),或者肚子胀、大便特别干、有明显上火症状的时候,暂时别给孩子喝黄芪太子参水,以免加重不适。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