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宋歌
编辑|杨勇
ID | HQingXiaoFei
曾经风光无限的酱香酒行业,如今也不香了。
日前,贵州白酒企业商会年会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酱酒产能约65万千升,同比下降13.33%,这也是最近6年以来,行业产能首次下降。
覆巢之下无完卵。曾以“中国两大酱香”自诩的郎酒,在酱香酒热潮褪去后,非但没能复制茅台酒的神话,反而遭遇多重现实狙击:屡次冲击IPO却未果、价格倒挂、经销商存货高企等,令这家川酒老字号在“第二茅台”的执念中逐渐迷失自我。
一心“碰瓷”茅台,却迟迟IPO无果
众所周知,茅台产自于贵州茅台村。但其实与郎酒厂所在的赤水河中游的四川省古蔺县,相距不过四十公里。而在郎酒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在白酒高端市场抢占份额。采取了“碰瓷”策略,与茅台展开贴身肉搏。
郎酒的“茅台情结”始于2017年。彼时,郎酒董事长汪俊林提出“青花郎战略”,将旗下核心产品青花郎定位为“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并在广告中宣称“赤水河左岸,老厂酱香”,直接对标茅台飞天系列。
这一策略的本质是锚定营销:通过绑定茅台这一超级IP,快速建立高端品牌认知。为此,郎酒不惜每年投入巨额广告费,在央视、高铁、机场等高净值人群场景高频曝光,甚至将青花郎官方售价提升至1499元/瓶,与茅台指导价持平。
据郎酒招股书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郎酒营销费用分别是29.4亿元、19.4亿元、20.2亿元,一度占比达到营收的三成以上,远超行业的平均水平。
虽然郎酒努力借助茅台的热度抬高自己,但其营销策略却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外界看来,郎酒的广告语不光是在碰瓷茅台,也在间接在贬损其他酱香酒品牌,甚至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
与此同时,由于缺少文化底蕴做根基,消费市场也并不认可郎酒的高端定位。在销售压力下,品牌溢价未能形成,价格倒挂成为郎酒的常态。2024年数据显示,在不少网店终端零售价仅为700/瓶,实际成交价仅为茅台的三分之一。
郎酒高端之路走得不顺遂,资本市场也很现实,其冲击IPO也是一波三折。
2007年,郎酒首次启动上市计划。但当时由于规模和业绩的限制,这一计划最终被搁浅。此后,郎酒虽然曾多次尝试冲击资本市场,但始终都未能如愿。2022年时,郎酒甚至直接主动撤回了IPO申请计划。
郎酒在谋求上市的道路上频频受阻,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除了其布局高端市场收效甚微,业绩长期承压外,郎酒在改制的关键阶段,其合法性与规范性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饱受外界质疑。
以2020年5月郎酒再度提交招股书为例,证监会于次年5月向郎酒抛出了多达53个尖锐且关键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指郎酒改制过程中的合法性争议、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经营管理是否规范以及商标归属权是否存在纠纷等敏感领域。
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反映出监管部门对郎酒上市审核的严格态度,也凸显了郎酒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潜在问题。
虽然郎酒一心都在对标茅台,但无论品牌底蕴、市场定位深度,还是企业管理都存在着明显差距。
重压兼香,反而品牌定位迷失
在酱香酒寻求高端化未果,郎酒又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将战略重心转向兼香赛道。
2023年2月,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公布了郎酒浓酱兼香协同发展的运营模式。走独具郎酒特色的兼香道路,形成酱香高端、兼香大众、两香双优的战略格局。
力争在未来2到3年内,郎酒集团可以实现兼香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大关,目标锁定浓酱兼香品类市场占有率榜首,打造广受消费者认可的国民级白酒品牌。
董事长汪俊林还在战略发布会上透露:"我们正全速推进产能优化与渠道升级,确保在2024财年末达成百亿兼香战略目标。"
从表面逻辑看来,郎酒发力兼香领域,其实有望为其找到第二增长曲线。目前,白酒市场主要销售的酱香型、浓香型和清香型白酒,其中,酱香市场早已被贵州茅台所垄断,浓香型白酒市场的领头羊则是五粮液,清香型则以山西汾酒为典范。唯独兼香这一细分领域,其实一直都没有出现具有全国性领导品牌,给市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2024郎酒秋酿年度盛典上,汪博炜携核心团队启动古法酿造仪式,再度宣示企业战略升级方向,以"郎酒基因重塑兼香价值"为内核,构建具有鲜明的“郎式特色”的竞争壁垒的计划。
不过,郎酒雄心壮志的背后,要想真正落地却远非憧憬的那般容易。
兼香型白酒本质上仍是浓香与酱香的“拼盘艺术”,并没有明确的国标出台,对工艺、原料缺乏刚性约束,导致品类认知模糊、价值感稀薄,这也注定了兼香赛道要想孵化出类似飞天茅台的超级单品并不容易。
据第三方机构测算,中国兼香型白酒在全国白酒消费市场中的份额占比约5%~7%,对应2023年行业规模约200亿-300亿元区间,相当于浓香型龙头单品年营收的1/5体量。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最新预测数据,中国白酒产业在2026年将实现超7600亿元的市场总规模,而兼香型白酒市场仅占约343亿元,占比甚至低于4.5%。
显而易见,中国兼香型白酒市场份额有限,想要造就一个百亿引领性品牌,其实并不容易。
兼香型白酒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香型,市场认知度本身不高。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消费者培育方面,兼香型白酒都面临着较大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整体规模的提升,在品牌推广方面也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市场号召力。
根据郎酒集团上市招股文件披露的财务数据,其核心中端产品线,郎牌特曲与小郎酒在2020年度合计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不但都被归类于中端酒,而且其距离百亿目标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郎酒即便转向兼香白酒发展战略,仍面临产品品类市场认知不足等结构性难题。具体表现为:高端价值体系构建乏力,中端市场护城河尚未成形,最终导致品牌定位陷入模糊化困局。
多元化发展,亟须大单品突围
宏观来看,白酒市场其实早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竞争非常激烈。尤其高端白酒市场品牌集中化趋势明显,超8成的市场份额都被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品牌占据。
此外,随着90、00后日渐步入职场,40、50后的年龄增长,年轻人本来就对传统高度白酒接受度有限,中老年人为了自身健康考虑,也在逐步舍弃传统高度白酒。种种因素下,传统中高度白酒消费人群,正在萎缩。
在这种大背景下,曾经长期以来单一产品青花郎的郎酒,开始改变产品经营结构,同时发力推广红花郎、郎牌郎与红运郎,实现多元化发展。
而这样发展的战略意图也非常明显,通过推广多个产品,可以分散风险,形成多元化的营收增长点。
不过,在郎酒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产能问题也不容小觑。多年来,郎酒主要精力在做酱酒,而且生产兼香型白酒的主要原料之一浓香型系列基酒,却主要依赖外购,因此兼香的产能也面临挑战。
郎酒曾在招股书中提出,其浓香型酒窖多数都是新窖,窖池数量较少、窖龄时间较短,因此存在出酒率不高、产量较低等问题。
因此,郎酒要想在白酒行业依靠酱香和兼香两种品类站稳脚跟,还亟须弥补自身在浓香型基酒自产方面的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郎酒虽然产品线均衡,但与其他白酒知名品牌相比,青花郎当前的规模其实并不足以支撑其作为郎酒大单品的定位。换言之,郎酒目前还缺少同时兼具品牌力、产品力都较强的百亿大单品。
要想实现这一突破,郎酒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动浓酱兼香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另一方面则应着力推进新时代健康酒文化,实现白酒产业与艺术的“深度结合”,扣准当下年轻人对于白酒的喜欢。
结语
当酱酒行业褪去资本滤镜,郎酒的高端化困局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白酒产业根深蒂固的困境。
在国内白酒行业,茅台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引得众多品牌竞相效仿。然而,郎酒却忽略了,茅台所享有的奢侈品溢价,源自其百年文化沉淀与产能稀缺性构筑的双重“护城河”。
正因如此,郎酒在“碰瓷”茅台的过程中,上演了一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闹剧,既未能培育出独特的品类认知,又丢失了大众市场这一基本盘。
尽管郎酒转战兼香赛道,但依旧受产能、品牌影响力等诸多问题困扰,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护城河。
归根结底,当行业从品类炒作的热潮回归品质竞争的本质后,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在香型红海中继续内耗,而是应回归白酒行业的底层逻辑。
因此,对于郎酒而言,唯有以时间沉淀工艺、用品质重塑口碑、借文化构建护城河,才有可能在下一个白酒周期中赢得真正的话语权。
毕竟在消费者用味蕾投票的市场里,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