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跌了17%。
不少人看完直叹气:“哎,消费降级实锤了!”
但你发现没?就在大家纠结“钱越来越难赚”时,有人悄悄闷声发大财:泡泡玛特单季度营收暴涨120%,爷爷不泡茶一年开了2000多家店,9.9元的库迪咖啡在下沉市场杀疯了……
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降级”或“升级”?中国消费市场早就在悄悄重构——以前大家爱买“面子”,现在更认“里子”;以前拼命囤东西,现在更想攒快乐。
就像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破了,社会一片低欲望,优衣库却从没人理的小作坊做到国民品牌,无印良品靠“无品牌”成了生活方式代名词,连几块钱的扭蛋一年能卖几十亿颗。
今天就拆解3个穿越周期的消费密码,看懂的人,说不定能在寒冬里挖到第一桶金。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年轻人宁愿少吃一顿火锅,也要买个盲盒;宁可挤地铁,也要喝杯颜值高的奶茶。
这不是乱花钱,是“多巴胺经济”在发力——用最少的钱,换最直接的快乐。
日本经济最差的时候,丑萌的拉布盲盒火到全球,背后的泡泡玛特更狠,4年半市值就超过了做了30年的三丽鸥。
为啥?它把购物变成了“开盲盒游戏”,那种“下一个可能是隐藏款”的期待,能让人持续分泌多巴胺,100块钱就能疗愈一天的疲惫。
这招在国内也照样灵:
爷爷不泡茶玩起“地域情怀+撞色视觉”,杯子一出手就成了朋友圈素材,一年从450家店冲到2000多家;K22酸奶草莓喊出“一杯才78卡”,既戳中减肥党痛点,又靠粉嫩包装成了打卡神器。
说白了,现在的消费,一半是买产品,一半是买情绪。但要注意,情绪生意不能踩红线——泡泡玛特的盲盒就因“太随机”被骂上热搜,毕竟“让人开心”和“让人沉迷”,就差一步。
当大家开始算“一杯奶茶能买两斤菜”时,“贵不贵”不再重要,“值不值”才是王道。
日本经济低迷那几年,优衣库靠“平价基础款”把市场份额从0.2%做到10%,无印良品更是从0.9%冲到16.8%。他们的秘诀就一个:把品牌溢价砍光,让消费者觉得“花的每一分钱都在产品上”。
现在的中国市场,这招更被玩明白了:
蜜雪冰城自己建柠檬基地,把单杯成本压到行业平均的60%,4块钱的柠檬水卖遍全国;库迪咖啡直接喊出“9.9元喝现磨”,在三四线城市的街头巷尾开成了“咖啡便利店”;赵一鸣量贩零食更狠,跳过中间商直接找工厂进货,采购成本降了15%,同款零食比超市便宜一大截。
就连曾经高高在上的无印良品,在中国也得放下身段——多次降价不说,还计划开25元均价店,可照样被网易严选、名创优品这些“平替选手”追着打。
但这里有个坑:别以为便宜就能随便扩张。长沙有个“好想来零食”,3公里内开了9家店,结果自家店抢自家生意,单店销售额暴跌15%。性价比的关键是“精”,不是“多”。
当加班、房贷、KPI压得人喘不过气,很多人开始在虚拟世界找安慰。
日本经济停滞时,动漫产业反而越做越大。年轻人不爱出门社交,却愿意为二次元角色花光工资,因为在那里,他们能当主角、能赢比赛、能找到同好——这些在现实里太难了。
现在的中国95后,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他们储蓄率低,但为兴趣花钱绝不手软,游戏及周边消费占了生活支出的24%。有人为了抽游戏皮肤省吃俭用,有人在虚拟偶像的演唱会里打赏到凌晨,不是他们傻,是虚拟世界能给他们在现实里得不到的“掌控感”和“归属感”。
不过这行也有烦恼:Z世代的兴趣变得太快了。以前一个游戏IP能火18个月,现在6个月就腻了。想靠精神消费赚钱,就得像追龙卷风一样,永远在创新的路上跑。
其实不管是日本的优衣库,还是现在的蜜雪冰城,能穿越周期的企业,都抓住了一个核心:经济再冷,人性的需求不会冷。
有人需要“小确幸”续命,就有人靠多巴胺经济赚钱;有人想把钱花在刀刃上,就有人靠性价比突围;有人想在虚拟世界喘口气,就有人靠精神消费筑墙。
但记住,没有万能的模板:做情绪生意别碰红线,做平价生意别贪规模,做精神生意别停创新。
经济周期有涨有跌,但读懂人性的人,永远能在冬天里种出春天。
你觉得下一个逆势增长的机会,会藏在哪里?
#财经##经济##社会##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