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华人领导建立的泰国历史王朝


吞武里王朝始于1767年,终于1782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但在泰国历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没有吞武里政权的建立,没有郑信领导的驱缅复国战争的胜利,那么泰国历史或将是另外一副模样。1767年4月,缅甸攻破暹罗首都,阿瑜陀耶王朝灭亡。1766年,缅军围困阿瑜陀耶城的时候,华人郑信奉命率领达府军队前往支援,在与缅军作战中惨败,遂带500名泰人和华人士兵南下曼谷。沿途两次与缅军作战中,大获全胜,令许多逃散的泰人闻讯踊跃参军。1767年2月,郑信部队到达泰国沿海城市罗勇,以此作为驱缅复国基地。在当地华商的大力支援下,郑信整顿武装,购买武器,招募人马,自立为王。紧接着攻下尖竹汶城、和平取得达叻城,使暹罗东南沿海地区全部据为己有。1767年10月,郑信指挥拥有100艘战船的大军挥师北上,11月6日,攻破吞武里城,然后向阿瑜陀耶城进攻,缅军抵挡不住,只得献城投降。1768年1月4日,郑信加冕为吞武里王。缅王辛标信不甘心失败,令搭瓦城守将率3000人从西入侵暹罗,在万公区缅军将郑信麾下的一支华人军队层层包围,华人士兵以一挡十,与缅军进行殊死搏斗,待郑信援军赶到,内外夹击,才击退来犯缅军。1770年,驻守清迈的缅军在波摩瑜源率领下南犯宋胶洛城。守将华侨将领陈联身先士卒,率队与缅军鏖战,把自己的剑都砍折了,获得“断剑披耶”的美名,在将士们的英勇反击下,暹罗军以少胜多击败缅军,成功保住了宋胶洛城。万公区和宋胶洛城保卫战的胜利,使缅军再不敢轻易进犯暹罗。

1768年,虽然郑信建立了吞武里王朝,使国家重新获得独立,但彼时暹罗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大封建主据地称雄,莫衷一是。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全国人民寄予郑信的又一厚望。1768年夏季,郑信发动对銮侯彭世洛的进攻,首战失利,郑信腿部受了枪伤,只能退回吞武里城。昭披耶彭世洛宣布自己为暹罗国王,仅登基七天便因病去世,其弟帕膺它阿阁继位。同年底,北方割据者枋长老派僧侣军攻打彭世洛,围城两月将其拿下。百姓扶老携幼投奔吞武里城。1768年雨季刚过,郑信分兵两路包抄东北重镇呵叻,大获全胜,披迈割据势力被平定。1769年4月,郑信派大军征洛坤,由于主副将不和,首战失利。10月6日,郑信亲率水军由海路支援,洛坤守军未设防大败,弃城逃往北大年。郑信致函北大年,令其交出洛坤王,北大年怕受牵连,将洛坤王及家属交出。有人主张将洛坤王处死,郑信不以为然,将洛坤王及其家属迁往吞武里居住,并把其一个女儿纳为妃子,用攻心为上的策略稳住了洛坤百姓的心。枋长老的和尚军完全违背了佛教教规,名声不好,在吞并了彭世洛后,又向南扩张,窜到乌太他尼、猜纳抢劫粮食和财物,两地紧急向吞武里求救。郑信兵分水陆路出击,先攻占彭世洛城,又攻那空沙旺城,枋长老见大势已去,逃到清迈投靠缅甸,郑信借机整顿佛门。阿瑜陀耶城被缅军毁坏严重,郑信便将都城迁到吞武里,故历史上将他建立的王朝称为吞武里王朝。

打击缅甸入侵胜利后,吞武里王朝开始了领土扩张。1776年,呵叻城昭孟(城主)与下属满隆城昭孟发生战争,满隆昭孟转而投靠老挝境内的独立小邦占巴塞。郑信闻之大怒,派人将其活捉斩首,并就势征讨占巴塞,国王昭蛾被俘,素里、汕卡和索塔等地划归暹罗。帕沃原是万象国元老,支持西里本亚桑于1760年登上万象国王位,可他非王族成员,未得到国王的重用,一怒之下率领部属到农磨朗普(今泰国乌隆)自立为王。万象国派兵讨伐,帕沃向缅甸求救,缅甸反而支持万象,将农磨朗普攻下。帕沃无路可走,臣服暹罗,寄居占巴塞。暹罗军队撤出占巴塞后,万象方面进攻帕沃驻地,帕沃战死,其子陶坎突围向吞武里求救。郑信委派两员大将分水陆路合攻万象。琅勃拉邦王与万象有宿仇,助暹罗军围城,1778年9月,万象开城投降,西里本亚桑逃往安南(今越南),于1781年去世,万象和琅勃拉邦遂归附暹罗国。弱小的柬埔寨也是暹罗扩张的对象,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暹罗控制着柬埔寨,缅甸入侵暹罗后,暹罗便失去了对柬埔寨的控制权。1769年,郑信要柬埔寨王乌迭二世恢复当初的朝贡权,乌迭二世以郑信不是暹罗正统国王为由加以拒绝。郑信于是派兵攻打柬埔寨,第一次征柬埔寨战争无功而返。1771年,郑信再次出兵攻打柬埔寨,水陆两军齐头并进,攻下首都金边,赶走乌迭二世,扶安农二世为王,乌迭二世逃到安南,并在安南的保护下控制了柬埔寨东南部。后来,安南发生西山起义,无暇顾及乌迭二世,乌迭二世主动与安农二世修好,愿做副王,这样,整个柬埔寨重新被暹罗控制。1779年,柬埔寨发生内乱,民众将安农二世扔到井里淹死,安南王阮福映乘机插手柬埔寨,企图将柬埔寨纳入安南属国。1782年,吞武里王朝动员20万军队出兵柬埔寨,途中听闻吞武里发生骚乱,郑信被囚的消息,双方未经开战而进行议和,暹罗统帅昭披耶却克里率部赶回京都。

原来正当吞武里王朝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柬埔寨,准备与安南大战时,暹罗国内的阿瑜陀耶城却发生了严重的骚乱事件,起因是缅甸入侵前,城里居民把财物埋到地下,这些财物的主人大多伤亡或被俘,该城光复后,挖掘无主财物成了一种热门职业。吞武里王朝对此实行征税,一个名叫帕.威集拉农的官员以每年纳钱500斤的代价取得开挖垄断权。这些官员依仗权势鱼肉乡民,乡民被迫起来造反。在乃布纳、枯该和枯素拉的领导下,袭击阿瑜陀耶城昭孟(城主)因它拉阿派的官邸,昭孟抵挡不住,跑到吞武里告急。郑信派披耶讪带领王宫禁卫军前去镇压。官兵到阿瑜陀耶城后,披耶讪反被造反首领之一的弟弟枯该说服倒戈,并将其推为首领。披耶讪命令他的部队每人脖子上系一条红围巾,作为识别标志,会同阿瑜陀耶城造反群众转而向京城吞武里进攻。此时,郑信的主力部队前往柬埔寨作战,京城卫戍部队又被披耶讪带走,王宫里仅有一些外国雇佣兵。经过一夜激战,城内抵抗逐渐不支,郑信只好委托洪寺长老出宫谈判,接受披耶讪条件:郑信退位,剃度为僧。当天郑信便到王寺里落发出家,披耶讪则进驻王宫,俨然以吞武里的统治者自居。正在柬埔寨作战的昭披耶却克里闻知国内有变,密令其弟昭披耶素拉西撤军,并将主管后勤的王子昭水抓起来。他与安南统帅达成和平协议后,带队从巴真武里和那空那育府撤回暹罗。1782年4月6日,昭披耶却克里回到京城,处死郑信、王子昭水、王孙格龙坤拉普摆和格龙坤阿奴拉颂堪等人。接着举行加冕礼,号称拉玛一世(即今泰国王室)。他把首都从吞武里迁到曼谷,史称曼谷王朝。事后,昭披耶却克里冒充是郑信的儿子郑华,向清廷呈送国书,称郑信因病身故,这一招果然好使,时隔不久他便得到清廷的册封,拉玛一世虽然处决了郑信家族,但他始终遵循郑信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中英鸦片战争后的1869年。

缅甸入侵暹罗的连年战争破坏了暹罗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由于缅军对暹罗人口的掳掠,外加战争中的人口伤亡,大批居民因战乱而逃匿山林。田地无人耕种,粮食严重不足,加之瘟疫流行,暹罗社会秩序已陷入十分混乱的局面。郑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后,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一是花高价向外国商人购买粮食,用于周济官员、百姓,让逃匿民众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二是通过发展商业贸易刺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广泛招徕外国客商到暹罗经商,大批外商,特别是中国商人,纷纷来到暹罗,在短期内便实现了商业经济的繁荣;三是为适应商业贸易向国内纵深发展,郑信下令在一些主要城市之间修筑公路,方便了商贾往来和货物的流通;四是为减轻农民负担,郑信将民众服役时间由6个月减至4个月,使农民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的土地上,因故不能服役的,还可以用货币或实物代替,有利于减轻官府摊派的负担和压力,促进了暹罗生产的发展。在政治上,吞武里王朝基本沿袭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吞武里王朝取消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武沙木罕管理南方各省的权力,其权力由通銮继任,通銮的权势炙手可热。政府设城务、宫务、财务和田务4个部门的官吏,其爵衔是披耶。中央对城市的管理分畿内和畿外,畿内军政工作直接受京城控制,远离京城的畿外城市按从大到小分为四等,由国王的亲信或大臣负责管辖。宗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郑信举国力修建在战争中被毁坏的寺庙,召开僧侣大会,收集散佚佛经,任命高僧职务,让小乘佛教在暹罗又兴盛发达起来。

郑信高度重视与大清王朝的外交关系,刚建立吞武里王朝,就委托华侨携带文书到广州请求与清政府建立关系。1768年7月至1770年7月,两广总督李侍尧请示北京,乾隆皇帝认为郑信非王室正统,篡夺皇位,自立为王是大不赦的叛逆行为,遂将郑信文书掷还,并令军机处以李侍尧名义拟一份回文,严斥郑信;1770年6月至1771年8月,清政府眼看原暹罗国王的后裔子孙复国无望,不得不修改对暹罗的政策。1771年8月,郑信将他俘获的缅军头目泻都燕达等解送到广州,清政府开始改变对郑信的生硬冷淡态度,对郑信和原暹罗国王后裔采取不偏不倚的策略,郑信有了大清王朝的默许,率军征讨河仙,将原暹罗王子昭萃处死。1771年8月至1782年2月,郑信以清政府的态度转变为契机,主动采取措施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1772年,送粤省海丰县民陈俊卿等家属回籍;1775年,送还被缅军俘虏的滇兵赵成章等19人;1776年,送回云南商人杨朝品等3人回籍;1777年,押送缅俘霭呵等6人来到广东。清政府为郑信的友好至诚所感动,并通知李侍尧若今后有暹罗使者来,要派使者前往加封,两国愿通朝贡,不能像之前一样对待,他们诚心而来,要赶快上奏,朝廷要给予封号。从1772年8月开始,官方文件称其郑昭,即郑王的意思。并一反军火不准出洋的惯例,允许郑信派人来中国采购军需物资。如,1775年买回硫磺100担;1781年派出披耶逊吞那排亚突为贡使,,包括王子銮利陀提奈毗罗和诗人摩诃奴婆在内的庞大外交使团,分乘11艘大船,满载象牙、犀牛、苏木和藤黄等货物抵达广州,摩诃奴婆曾作《广东纪行诗》记述此次外交活动,可惜的是使团回国前,吞武里王朝便已经灭亡了。

郑信祖籍中国广东潮州澄海县华富村,一说祖上是海丰人。潮州常年水患,每年所产仅能供三月粮,外加天灾、人祸和兵燹使大批自耕农破产,成为无业游民,为了谋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郑信父亲郑镛也像众多潮州人一样,于清初移居泰国。郑镛在阿瑜陀耶城先以贩卖水果为生,后承包赌税,渐至发达,娶暹罗女洛央为妻,成家立业。1734年4月17日,郑信出生,郑镛的上级财政大臣昭披耶却克无后,就送给他作养子,取名“信”,泰语是财富的意思。郑信成长于泰国权倾朝野的财政大臣之家,童年接受泰国寺院教育,又以官宦子弟身份入宫充任御前侍卫,后来又被委任为达府的军政长官,封爵披耶,故人称披耶达信。吞武里王朝遭民变、兵变后,郑信遭到杖杀,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郑信的事情严禁民间舆论。但郑信驱缅复国的丰功伟绩是历史抹杀不了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吞武里、曼谷、罗勇等地先后出现了郑王庙,每逢其生日、登基纪念日及遇难日,人们自发来到庙里祭奠。到了20世纪60年代,泰国政府出面在吞武里竖立起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上端有一个真人般大小的骑着战马的英雄塑像,他就是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泰国的民族英雄郑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历史   王朝   泰国   领导   华人   暹罗   柬埔寨   万象   缅甸   安南   曼谷   国王   京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