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瑞银一份关于中国住房市场的调查报告引发广泛关注。
该报告基于对全国 2500 名受访者的调研,以 7 页篇幅呈现了当前住房市场的诸多现象。
同时,市场对高盛等机构的相关分析亦有讨论,相比之下,瑞银报告因篇幅精简更易被大众接受。基于该报告内容及市场实际情况,进行个人的一些理解分析。
瑞银报告指出,当前购房意愿处于低位,不买房的比例创下 11 年以来新高,约48% 的受访者放弃了购房计划。
在租房人群中,大概73% 选择继续租房,较 2024 年上升 8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出住房市场情绪的整体降温。
从调研范围来看,瑞银的 2500 名受访者样本可能更多集中于相对发达地区,对低线城市的覆盖存在局限,这使得部分购房意愿可能未被完全捕捉。
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仍有部分人群因对市场底部存在预期,或受传统观念影响,尚未完全放弃购房想法,只是处于观望状态。
若聚焦于一二线城市,购房意愿的低迷更为显著。这些城市房价基数较高,购房成本对家庭财务影响更大,使得更多人在决策时更为谨慎,放弃购房计划的比例超过 50%左右。
从年龄结构看,25-34 岁的青年群体购房意愿下滑明显,该群体中有 12% 有购房计划,较 2020 年下降 40 个百分点。
这与青年群体面临的杠杆压力、就业形势以及对未来预期等因素密切相关,家庭负债率的持续攀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购房动力。
报告显示,差不多47% 的受访家庭因房价下跌面临财富蒸发,房价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具体而言,一二三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分别回落到 2021 年、2018 年和 2016 年的水平。
不过,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回落幅度较大,如郑州等城市,房价水平甚至回到了 2015-2017 年区间。
东北部分城市由于此前房价已处于相对高位,当前回落幅度更为明显,远超报告中提及的时间节点。
一线城市房价表现相对复杂,虽有数据显示相比去年 9 月小幅反弹,但二手房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2017 年之后入市的部分房源,当前价格已低于购买时水平。
从市场规律来看,房价的调整并非完全受限于首付比例等因素。尽管有观点认为首付比例构成房价下跌的底线,但实际市场中,部分区域房价跌幅已超过 30%,伴随而来的是法拍房数量增加等现象,反映出市场调整的复杂性和深度。
当前住房市场的分化特征日益明显。一方面,一线城市豪宅市场表现相对稳健,如上海部分高端项目虽定价较预期有所下调,但仍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去化。
另一方面,刚需盘去化压力较大,去化率不足 30%。
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市场面临更大挑战,返乡置业需求同比大幅下降,部分城市降幅高达 55%。
尽管地方推出了首付分期、低首付等促销政策,但市场反应平淡,反映出购房者对这类区域市场的信心不足。
“刚需” 概念的界定也随着市场变化而受到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刚需更多指向基本居住需求。
而当前市场中部分被冠以 “刚需” 之名的大户型产品,实则已超出基本居住范畴,反映出市场宣传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偏差。
区域分化同样显著,即便是二线城市,成都、杭州等与武汉、郑州等城市的市场表现也存在差异;同一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不同学区的房源价格走势亦不相同。
所谓 “核心区域” 的抗跌性,更多体现在调整幅度和恢复节奏上,而非绝对保值,在整体市场下行周期中,多数区域仍难以避免调整。
消费者对住房市场的预期持续走低。瑞银报告显示,48% 的受访者明确放弃购房计划,租房人群中选择继续租房的比例大幅上升。
这种预期的形成,与房价持续调整、就业形势变化、居民收入预期等多重因素相关。
对房价走势的判断也呈现明显分歧,42% 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房价将下跌 15%,关于触底时间,44% 认为在 2026 年,28% 认为在 2027 年。
这种预期的差异,反映出市场对未来经济环境、政策效果等方面的不同判断。
消费者对期房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71% 的购房者仅考虑现房,而 2022 年这一比例为相反状态,反映出购房者对房屋交付风险的担忧加剧。
同时,尽管政策层面推出了降低利率、下调首付等措施,但居民杠杆率已处于较高水平(报告数据为 62.3%,部分分析认为实际可能更高),政策对市场的刺激效应有所减弱,消费者对政策的预期也趋于理性。
瑞银报告提及的第四代住宅、智能家居等产品趋势,反映出市场对居住品质的需求升级,但这类需求的释放仍依赖于整体市场环境的改善。
国家收储计划、房企格局变化等因素,也将在中长期影响市场供给结构和发展模式。
总体而言,住房市场正处于深刻的调整周期,其走向受到经济基本面、政策调控、市场信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表现将持续分化,呈现出复杂的演进态势。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