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小区接娃,听见几位妈妈吐槽:“我家娃写数学作业能从7点磨到10点,一道题能盯着本子发10分钟呆!”“我更愁,他边写边玩橡皮,本子上全是铅笔印子,写完还得重抄……”
这话听着扎心,可太常见了——咱们当家长的,总觉得孩子“懒”“不认真”,可您发现没?孩子写作业慢,不是“不想快”,是“没法快”!问题就出在“注意力”上——心没放在作业上,手再快也是“无效努力”。
咱们总说“孩子写作业要快”,可您想过没?真正的“快”,是“又快又好”;真正的“慢”,是“看似在写,实则没动脑”。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做数学题“3+5×2”。
您看,专注的孩子,效率是“事半功倍”;分心的孩子,效率是“事半功倍”。写作业的“快”,本质是“把心钉在作业上”的能力。
咱们总觉得孩子“不专心”是“故意的”,可您发现没?孩子的“分心”,大多是“身不由己”。
我邻居家的小姑娘就是典型。她写作业时,总爱摆弄铅笔盒里的小贴纸——撕下来、贴在本子上、再撕下来……妈妈一吼“别玩了”,她能立刻坐直,但5分钟后又开始摸橡皮。妈妈急得直哭:“这孩子咋就没长性?”
其实啊,这不是孩子“没长性”,是他的“注意力开关”没拧紧。就像咱们大人上班——如果办公桌上堆着快递、手机响个不停,再想集中精神看文件,也难!孩子也是一样:写作业时,如果有电视声、玩具、零食,他的“注意力”早被这些“小玩意儿”勾走了。
更扎心的是,很多家长一边抱怨孩子“不专注”,一边亲手“破坏”他的专注力——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在旁边刷手机、大声说话;
孩子刚坐下5分钟,家长就凑过去:“渴不渴?吃水果吗?”;
孩子写错一道题,家长立刻批评:“这么简单都不会!”
您看,家长的“干扰”,比孩子的“分心”更可怕。孩子的注意力就像一块橡皮泥,你越捏它、扯它,它越没法保持形状;你越给它“安静的空间”,它反而能自己“变结实”。
那咋帮孩子把“心”收回来?别急,我总结了2个“接地气”的方法,家长照着做,孩子准能“坐得住”。
孩子毕竟是孩子,“今天要专注”这种话,他可能转头就忘。这时候,“强化共识”就特别重要——把“要做的事”变成“约定”,变成“仪式”。
我表姐家的女儿就是例子。她以前写作业总磨蹭,表姐试了好多方法都没用。后来,她跟孩子约法三章:“每天晚上7点到8点,是‘专注写作业时间’。这段时间,你会把语文、数学作业写完,中间不玩玩具、不说话。如果做到了,周末就能去游乐园;没做到,就取消一次零食。”
刚开始,孩子总耍赖:“我就玩5分钟!”表姐没妥协,而是把“约定”写在一张彩色纸上,贴在书桌前。每天写作业前,孩子都要读一遍:“7点到8点,专注写作业,不做其他事!”慢慢的,孩子习惯了——到了时间,他会自己关掉电视、收走玩具,坐在书桌前写作业。
这就是“强化共识”的力量:把“口头要求”变成“看得见的约定”,孩子才会当“真事”。就像咱们上班签合同——白纸黑字写着“要完成任务”,你自然不敢偷懒。
很多孩子写作业慢,是因为“心里没数”——不知道“先写啥、后写啥”“每科要写多久”。这时候,“规划时间”就能帮他“心里有底”。
我同事家的小男孩,以前写作业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先写10分钟语文,再玩10分钟,再写5分钟数学……结果2小时过去了,作业才写了一半。后来,同事跟他一起做“时间规划表”:
7:00-7:20:语文听写(10个词);
7:20-7:40:数学计算(10道题);
7:40-8:00:英语单词(5个新词+复习);
中间休息5分钟(喝水、上厕所)。
把“两小时”拆成“小块任务”,孩子反而有了“目标感”。他会想:“先完成语文,就能玩5分钟;完成数学,就能看动画片……”结果呢?他不仅按时写完作业,还主动说:“妈,我今天要提前10分钟完成,这样就能多玩会儿!”
您看,规划不是“限制自由”,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路线图’”。就像咱们去旅游——有了地图,你才不会迷路;孩子有了时间规划,他才知道“下一步该干啥”。
咱们当家长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天生不专注”。但其实,专注是“习惯”,不是“天赋”——就像学骑车,一开始总摔跤,练多了自然就会了。
从今天开始,别再抱怨孩子“不专注”了——试着帮他“强化共识”“做好规划”,给他一个“安静的空间”“明确的任务”。您会发现,当孩子的心“定”下来了,写作业的速度,自然就“快”了。
毕竟,教育不是“咱们盯着孩子”,是“咱们帮孩子学会‘盯着自己’”。当孩子学会“专注”,他不仅能写作业快,更能学会“专注学习”“专注生活”——这才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