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很多脾胃虚弱的人,比如老年人或者平时胃肠比较脆弱的人,特别容易出现胃疼,腹泻,腹痛等症状,为什么秋冬季节肠胃容易“罢工”呢?中医强调“治未病”,预防远胜于治疗。秋冬季的肠胃问题,与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从中医药的角度谈谈秋冬季肠胃炎的防护要点。
一、核心病机,是什么?
(一)外感寒邪,内伤湿滞:
1、外寒:秋冬季节寒气当令,人体阳气内收,体表卫气相对不足。此时若衣着单薄,腹部受凉,寒邪可直接侵犯脾胃。寒主收引、凝滞,会导致胃肠道气血运行不畅,痉挛疼痛。
2、内湿:脾胃负责运化水湿。若本身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油腻),就会产生内湿。寒与湿勾结,困阻脾胃,导致其升降失常,清浊不分,从而出现上吐下泻。
(二)燥邪伤肺,累及于肠:
秋季主气为“燥”,肺与大肠相表里。秋燥易伤肺阴,津液亏损,可间接导致大肠津液不足,传导功能失调,可能出现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等情况。
(三)脾胃阳虚,运化无力:
素体脾胃虚弱或阳虚的人,在秋冬季节阳气更显不足。脾胃好比煮饭的锅,阳气就是锅下面的火。火力不足,则“锅”里的食物无法被正常腐熟运化,稍微吃点不对的东西就容易发生腹泻、腹胀。
二、预防与调护指南,有哪些?
针对病机,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情志等多方面进行防护。
(一)饮食篇:顾护脾胃为本
1、温食忌生冷:这是秋冬护胃的第一要义。多喝温水、热汤、热粥(如小米粥、南瓜粥),避免冰淇淋、冷饮、生冷瓜果。并且食物应彻底加热后食用。
2、选择健脾食物:多吃性味温和、能健脾益气的食物,如:

小米:养胃和气。山药:平补肺脾肾,健脾止泻。南瓜、红枣:温中补气。白扁豆:健脾化湿。

3、巧妙使用香料:烹饪时适量加入生姜、大蒜、花椒、陈皮等。这些辛温之品能温中散寒、化湿行气,振奋脾胃阳气。
4、远离滋腻厚味:减少油腻(如肥肉、油炸食品)、甜腻(如蛋糕、奶茶)和粘滞(如糯米)食物的摄入,这些会加重脾胃负担,助湿生痰。
5、食疗方推荐:
生姜红糖水:受凉或感觉腹部不适时,立即喝一杯,可散寒暖胃。
山药芡实粥:山药、芡实各30克,与大米同煮。健脾固涩,对脾虚易泻者尤佳。
陈皮红枣茶:陈皮少许,红枣几颗,泡水代茶饮,能理气健脾。
(二)生活篇:防寒保暖为要
1、重点部位保暖:尤其要保护好腹部、背部和双脚。可穿戴护肚、护背衣物,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2、顺应天时起居:秋冬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保证充足睡眠,以潜藏阳气。避免熬夜耗伤阴血。
3、适度运动升阳: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动能生阳,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但切忌大汗淋漓,以免阳气随汗液外泄。
(三)情志与经络篇:调和气血
1、保持情绪舒畅:忧思伤脾。长期情绪低落、思虑过度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可通过听音乐、与人交流等方式疏解压力。
2、简单穴位保健:
足三里(健脾要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每日用拇指按揉5-10分钟,有酸胀感为宜,能强健脾胃。
中脘穴(胃的募穴):位于肚脐上方约4寸(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用手掌顺时针按摩,可和胃止痛。
神阙穴(肚脐):每晚睡前将手掌搓热,掌心对准肚脐轻柔按摩,或用艾灸盒温灸,有温阳散寒之效。
三、如果不幸中招,怎么办?
(一)若已出现轻微肠胃炎症状(如恶心、腹胀、腹泻),可尝试以下方法:
1. 立即忌口:停止一切生冷、油腻食物,给肠胃放个假。初期可短暂禁食,或只喝清淡的米汤补充津液。
2. 中成药选择:
藿香正气水/胶囊: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导致的呕吐、腹泻、头身困重,这是秋冬肠胃炎常用的中成药。
保和丸: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附子理中丸:适用于脾胃虚寒严重,腹部冷痛,手足不温者。
特别提醒:用药前最好咨询中医师辨证论治,切勿盲目自行用药。
(二)若出现严重呕吐腹泻导致脱水、高热不退、便中带血、剧烈腹痛等情况,请务必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秋冬季预防肠胃炎,中医的核心思想是“避寒保暖,健脾化湿”。大家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固护好自身的阳气与脾胃功能,就能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冬”。
作者: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中医药振兴发展专业委员委员、巴中市中心医院饶倩
初审:六角
终审:伊传慧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