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八一建军节,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人民军队出现了大量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人,在福州马尾地区,就有这样一位传奇的革命烈士陈可珠烈士。下面介绍一下她的英雄事迹。
陈可珠同志像
1925 年新春,马尾快安村的陈宅迎来了一个女婴。祖父陈继上 —— 这位前清秀才凝视着襁褓中粉雕玉琢的婴孩,想起家中四房男丁唯独这颗 "掌上明珠",便为她取名 "可珠"。彼时陈家靠着酒库与京果生意家境殷实,谁曾想这个被长辈疼爱的女孩,日后会成为闽江口革命烈火中最耀眼的星辰。
陈可珠烈士故居
六岁入私塾时,陈可珠就显露出过人聪慧,《唐诗三百首》过目成诵,蝇头小楷写得端正规矩。然而命运的考验来得猝不及防,十一岁那年父亲与伯父相继离世,家道中落的重担压在母亲林春妹肩上。十三岁插班小学五年级的她,白天帮母亲纺纱织布,凌晨便借着微光苦读,遇到疑难就跑三里路请教私塾先生。艰苦生活磨砺出的不仅是她的坚韧,更让她在田埂间目睹了 "夏日炎炎照九州,田禾到处半枯焦" 的惨状,那句 "此时谁解农心苦,指日官来把税收" 的诗句,已埋下反抗的种子。
1943 年,十八岁的陈可珠在家族安排下嫁与本村大学生刘大起。尽管对这门婚事心存芥蒂,她仍抓住婆家珍藏的名人字画潜心研习,书法与学识日渐精进。可好景不长,丈夫病逝后留下四岁女儿刘秀华,封建婆家的压迫让她毅然抉择:将女儿托付母亲,在族亲引荐下前往福州梅亭小学任教。正是这次出走,让她在 1947 年夏遇见了改变命运的远房堂姐陈秀英。
魁岐的夜晚星光黯淡,闽浙赣城工部副部长林白的话语却照亮了陈可珠的心房。"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的真理,让这个饱经磨难的女性找到了归宿。她变卖结婚首饰充作革命经费,以君竹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在连江一带播撒革命火种。1947 年秋,她随母亲到定安探亲时,总往渔民茅棚钻,用朴实的话语点醒沉睡的民众:"地主渔霸能作威作福,只因我们没有武装。要翻身,就得拿起枪杆子!"
晓澳蛤场的盐粒浸透了工人的血汗 —— 二百名劳工昼夜劳作,日薪仅七两半米。陈可珠白天与他们一同挖蛤,夜晚化装成商贩深入渔家,终于点燃了反抗的烈焰。1948 年 8 月,她领导成立的贫农团冲进地主宅院,缴获的三百担粮食让饥民第一次尝到胜利的甘甜。在道澳,她指挥贫农团与抓壮丁的敌军周旋,吴春金等交通员甘愿为她放哨,只因这个文弱女子总能在危急时刻沉着应对。
这年冬天,林连罗沿海游击支队成立,陈可珠接任政委后,与战士同吃地瓜米、共宿山岩洞。她常说:"斗争不仅要战胜敌人,更要战胜困难。" 在 1949 年 2 月的定安保卫战中,她协助凌尚武以二十余人牵制二百敌军,巧用离间计让敌人自相残杀;四月晓澳攻坚战,她带队直捣敌巢缴获机枪;五月浦口围攻战,她浴血指挥击溃匪军;营救被捕同志时,她深夜突袭敌营抓人质,创下 "以少胜多" 的经典战例。
解放军逼近闽江口时,陈可珠率部配合先遣队解放晓澳,却在 8 月 12 日的才溪突围中陷入重围。"你们撤,我掩护!" 她双枪护战友,直至弹尽粮绝。被俘后,七十四军的酷刑没能撬开她的嘴 —— 皮鞭抽裂了衣衫,烧红的香火烫焦了胸膛,木钉穿透了手腕,这个二十四岁的女子始终昂首:"你们的末日到了!"
1949 年 8 月 15 日,连江江南桥头的沙滩上,陈可珠高唱着《国际歌》倒下。次日,解放的红旗插上县城城楼,闽江口的波涛永远铭记着:曾有一颗明珠,用生命的光芒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
陈可珠烈士雕像
图片搜集自 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网站
参考资料:《福州英烈》(第三辑),张健美,闽海英杰-悼念游击队女政委陈可珠烈士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