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中,一提“关系”,往往让人皱眉。年轻人觉得“靠关系”是一种不公平,企业人则担心“讲关系”容易落入“拉关系、走后门”的道德陷阱。但你越往组织深处走,越会发现一个深刻的现实:一切资源,最终都通过关系实现流动;而一切结构的稳定与活力,底层依赖的都是信任。关系如何本质是就是信任度高低。
所以我们真正该问的,不是“要不要讲关系”,而是:
你是否看得懂你所在的结构中,谁在影响谁,谁信谁,谁靠谁?
毛泽东是少有的能把“关系”看成结构变量的人。在他那里,关系从不是表面上的人情冷暖,而是力量流动的路径图、信任分布的热力图。
今天,在组织高度复杂、协同高度依赖的数字化时代,企业高管若不能重塑对“关系”的理解,极易陷入协同失效、组织内耗、结构僵死的危机。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写道:“任何真理的发现,都是通过对事物内部联系的揭示而实现的。”
他所谓的“联系”,并非泛泛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系统性认知:组织中真正决定行动走向的,是那些看不见但真实存在的力量分布、信任路径与影响边界。
用今天的语言说,毛泽东强调的“关系”有三个特征:
这与企业管理中“关系网络理论”“组织信任模型”不谋而合。一个组织若不能理解内部的“信任地图”,就无法构建真正能打仗的团队。
企业中,部门之间合作不畅,项目一拖再拖,看似流程问题,实则是信任断裂的问题。而信任本质上依赖的是结构。
我们可以借用毛泽东对军队的结构重塑案例来理解:
长征之后的红军干部来自不同战区,“你是朱老总的人、我是林彪带的兵”,彼此间存在严重的不信任与隔阂。毛泽东没有简单要求“团结”,而是通过组织整风、思想统一、角色重建三件事:
这正是组织重建关系结构的经典操作。今天的企业也一样:
协同失效,不是因为人没能力,而是因为结构中“谁信谁”的路径断了。
很多管理者喜欢拿流程当靠山,“把规则定清楚,就不会出问题”。但在高复杂、高不确定的情境中,制度再严密也无法替代信任。
毛泽东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组织信任体系的表达——只有当人民信任组织、士兵信任将领、干部信任群众,整个系统才会动起来。
这启发我们重新思考:
你想要高效,就必须构建“信任结构”而不是“权力结构”。
你有没有注意到,越是优秀的企业家,越懂得构建关系网络?但他们构建的不是“靠山”,而是“生态”——一种可持续交互、双向流动的结构化关系。
比如:
关系,是可以用结构设计出来的战略资源。
而不是靠“哥们义气”“老乡情谊”这类低效关系消费。
以下是五个毛式思维方式,对应今天企业家的操作建议:
毛泽东观点 | 现代企业应用 |
整风不是斗人,是统一思想 | 团队年初“共识营”,统一目标与语言 |
战争分为敌我、统一战线 | 判断客户/供应商/对手间的阶段性联盟关系 |
组织问题是信任问题 | 绩效失败时,先做信任结构诊断,而非KPI清算 |
群众路线不是投票,是共创 | 把“员工建议”变成“协同共创”的机制设计 |
不怕争论,就怕没声音 | 建立“批判—试错—反馈”机制,激活组织免疫力 |
我们常说,“组织看不清自己”,其实底层就是不懂结构、不懂关系、不懂信任。
毛泽东告诉我们:关系不是搞暗箱,而是识别结构、配置信任、激活组织的路径。
在今天这个多元协同的时代,企业家越早把“关系”从情绪审判里拯救出来,越早能构建出一种新的能力——
看清关系、重构关系、用关系创造新结构、新价值。
“向毛主席学习”战略行动力社群
这是一个不谈空洞主义、只研究打胜仗方法的深度学习社群。我们以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为根基,结合组织行为、历史结构与企业实战,重建当代创业者的战略直觉与组织穿透力。
发起者为深耕企业战略与组织能力构建的一线实践者,跨界对标方法论提出者,曾服务数百家成长型企业与商学院。我们相信:毛主席留下的,不是“语录”,而是能穿透周期、破解结构、赢得未来的方法论。
这里没有“粉丝”,只有实战者。
我们共读共研共练,只为一件事:把思想,变成行动力;把战略,变成胜仗。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