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中国合伙人”,星巴克、汉堡王借机想打一场翻身仗

汉堡王中国83%的股权易手了。

11月10日,本土投资机构CPE源峰宣布以3.5亿美元控股汉堡王中国业务,美国母公司RBI只保留17%股份。

前几天,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协议,出让其中国零售业务控股权;更早些时候,麦当劳归了中信,更名“金拱门”;肯德基、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中国独立上市;赛百味签给了富瑞食……这些洋餐饮品牌都在做同一件事——把控股权交给中国资本

如果你仔细观察交易细节,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外资方并没有完全退出,反而在合同里明确了更积极的扩张目标。

这不是撤退,而是一次战略调整。洋快餐们在用一种更务实的方式深耕中国市场。

外资巨头为何转型

当“总部光环”遇上“中国速度”

先看一组数字。

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规模达到5.57万亿元,同比增长5.3%。展望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6万亿元。

数据显示,2023年,瑞幸咖啡开出了8000多家新店,蜜雪冰城的门店总数突破3万家。而同期,星巴克在中国新开店的速度是每年几百家。

这背后,是中国餐饮市场游戏规则的改变。

首先,决策的“时差”成了明显缺点。在一个全球化的公司架构里,中国区业务再强大,本质上仍是“分公司”。重大的战略决策、大额的资本开支,往往需要层层上报至总部。当国内的瑞幸、蜜雪冰城们以“周”为单位迭代营销打法、以“月”为单位调整开店策略时,这些“巨象”的反应速度显然慢了一些。

其次,对中国市场的理解隔着一层“纱”。总部的高管们或许能看懂中国的财务报表,但很难真正把握什么是“下沉市场”,什么是抖音、小红书上的“种草”逻辑。这种理解上的差距,导致它们在面对中国本土品牌的快速行动时,往往显得有些被动。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中国消费者心态的“祛魅”。曾经,去必胜客、星巴克消费,是带着某种“生活方式”的暗示。但这些“洋品牌”对于从小生活在丰富物质环境的Z世代而言,品牌的“国籍”不再是关键。他们更在意的是:产品好不好吃(喝)、价格合不合理、服务体验如何。当品牌溢价的光环褪去,竞争就回归到了产品、价格和服务的本质。

汉堡王就是这个困境的典型例子。截至目前,其在中国仅有约1250家门店,与麦当劳(超7100家)、肯德基(约1.2万家)相距甚远。在如此激烈的赛道上,不进则退。它需要一次彻底的“引擎”升级,而这,恰恰是原有的全球化模式难以提供的。

“中国合伙人”带来了什么改变?

交出控股权,绝非简单的“卖身”,而是一次精妙的战略调整。品牌方依然持有部分股权并输出品牌与管理标准,而中国资本则注入资金、资源和最宝贵的——本土智慧

“金拱门”(原麦当劳中国)的例子,值得参考。2017年,中信与凯雷联合入主后,麦当劳中国摆脱了“分公司”的束缚。8年间,门店数从2700家增长至超过7100家,中国成为其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本土团队获得了更多自主权,不仅推出了麦辣堡、麦咖啡等受欢迎的“中国特供”产品,供应链本地化率超过95%,甚至将CUBE餐厅设计等“中国方案”反哺全球。

麦当劳CUBE餐厅

类似地,2016年,蚂蚁金服和春华资本入股百胜中国(肯德基、必胜客母公司),帮助其分拆上市。截至今年三季度,百胜中国门店超1.75万家,季度经营利润同比增长8%至4亿美元。蚂蚁的支付和大数据支持,让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营销广受欢迎。

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星巴克和汉堡王手中。星巴克携手熟悉高端消费领域的博裕投资,目标直指2万家门店,直面瑞幸的挑战;汉堡王则联合拥有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连锁经验的CPE源峰,计划将门店数翻两番以上。

它们的目标都很清晰:借助本土伙伴的资本、资源和运营能力,在中国市场打一场翻身仗

一场多方共赢的“阳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外资卖掉控股权像是“离开了中国”。事实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更务实的全球化策略——保留品牌授权和核心标准,把市场执行权交给最懂用户的本地团队

本土资本的角色不只是投资人,更是品牌合伙人。他们带来的是资金、供应链、渠道和市场直觉:知道哪条街适合开旗舰店,也知道哪种口味会火到短视频平台。他们能让国际品牌在中国更接地气,同时保留其全球形象。这是一种资源互补。

对于本土资本方,这也是“借船出海”的好机会。它们买到的是一张可以直接进入“决赛圈”的门票——一个全球知名品牌。它们注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本土洞察、产业资源和高效决策机制。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更是一件好事。

首先,选择更多,价格更优。激烈的本土化竞争,意味着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和更亲民的价格。当汉堡王加速开到二三线城市,当赛百味推出更接地气的口味,我们能用更少的钱,享受到更多元的美味。

其次,它推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每一笔交易背后,都伴随着开店计划。麦当劳成为“金拱门”后,员工从数万人增至数十万;汉堡王、赛百味的新目标,同样意味着数以万计的新增岗位,并拉动上游农业、物流等产业链。

最后,它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并促进了文化融合。国际品牌的标准化管理经验,倒逼本土品牌在品控和运营上不断进步;而本土化的产品创新,如肯德基的豆浆油条、麦当劳的川香风味,不仅是商业策略,更是在餐桌上悄然进行的中西文化对话。

当麦当劳、星巴克、肯德基、汉堡王都开始学习“说中国话”,外资餐饮在中国的新周期,才刚刚开始。

(大众新闻编辑 吕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美食   合伙人   中国   牵手   麦当劳   肯德基   本土   品牌   必胜客   资本   拱门   中国市场   外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