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朝时候,还在澎湖设了巡检司,正式管起来了。明朝末年,荷兰人跑来占了台湾,把那儿当成殖民地,搞贸易,压榨当地人。
郑成功那时候是南明将领,继续抗清。1661年,郑成功带了2.5万兵马,从金门出发,跨过海峡,登陆台湾,赶跑了荷兰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没多久就在1662年病逝了。他的长子郑经接班,继续用明朝的年号,名义上还是效忠南明。
他们在台湾设了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沿用明朝的行政制度,还大力开发经济,开垦土地,推广甘蔗和盐业生产。耕地从荷兰时期的1.25万公顷增加到4万多公顷,年银收入也涨到4000多公斤。这帮人还跟大陆贸易,换取物资,台湾成了他们的根据地。
清朝那边,顺治年间忙着平定内地,还顾不上台湾。康熙上台后,1661年他才7岁,由鳌拜他们辅政。亲政后,康熙先平了三藩之乱,从1673年到1681年,花了八年时间,才把吴三桂他们收拾掉。这时候,国家稳定了,康熙就把目光转向台湾。
他觉得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必须统一,不能让郑氏在那儿割据下去。康熙不是一上来就想打仗的,他更倾向于和平解决,因为清军是马上得天下,不擅长水战,海峡又宽,风浪大,贸然出兵风险高。所以,清朝就派使臣去谈,一共谈了10次,前9次都失败了。
第一次谈判在1662年,郑成功刚死,清廷就从福建铜山派人过海,带诏书去安平镇,许诺封官,给自治权,但郑经他们要剃发归顺。郑经不干,坚持要像朝鲜那样,当清朝的藩属国,只纳贡,不改服饰,不剃发。
康熙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台湾是中国本土,不是外国。1663年,又谈了一次,郑经的兄弟投靠清朝,但郑经把叔叔关起来,没结果。1664年,清军和荷兰联手打金门厦门,郑经退守铜山,清廷又派人谈,还是老一套,分歧在统一还是独立上。
1665年,清荷联军打澎湖,遇台风失败,又谈了一次,没进展。1667年,派总兵孔元章去,承诺封郑经为“八闽王”,管沿海岛屿,但郑经犹豫后拒绝,说不能丢了先王的志向。1669年,清廷派重臣明珠主持,允许郑氏世守台湾,但必须剃发。
郑经又提“照朝鲜例”,说台湾远在海外,不在中国版图内。这话挺严重的,因为它否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事实,跟郑成功当初收复台湾的初衷背道而驰。郑成功当年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康熙当然不答应,谈判又崩了。
1673年,三藩乱起,郑经趁机从台湾出兵,占了漳州等地,清廷派人谈联盟,许诺退守台湾可成藩属,但郑经不退大陆地盘。1677年,康亲王杰书许诺“不登岸”,意思是不派兵上台湾,只需称臣纳贡,还开放通商。但郑经得寸进尺,坚持台湾独立,不肯臣服。
1679年,清廷恢复迁界令,沿海设要塞,又谈了一次,提通商但需臣服,郑经还是拒绝。1680年,郑经在大陆败北,退回台湾,最后一次谈,康熙强调统一,郑经还是老调重弹。
眼看和平谈不成,康熙决定用武力。1681年,郑经死了,他的儿子郑克塽才12岁,台湾内部乱了套。康熙抓住机会,派施琅去打。1683年7月8日,施琅带300艘战船、2万兵从福建铜山出海,先打澎湖。
7月12日,攻下虎井岛、桶盘岛。7月16日到17日,在澎湖海域跟郑氏水师刘国轩部大战。清军用炮火压制,围攻敌船,郑军损失惨重,死了1.2万人,江胜战死,邱辉自焚。
刘国轩败退,施琅放了他一马。澎湖一丢,台湾人心散了。9月5日,郑克塽派人送降书。10月3日,施琅登陆台湾,郑克塽和刘国轩投降,剃发易服。清军接管台湾,施琅主张不弃台,上书康熙,说台湾重要,得留守。
1684年,清廷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福建。施琅在治理时,征收土地近半给自己,侵吞郑氏财产,还限制沿海与台湾往来,禁家属迁台。这家伙不是啥正面人物,贪婪得很,但军事上确实帮清朝统一了台湾。
康熙通过这事儿,巩固了国土,放松海禁,促进沿海经济。台湾纳入清版图后,加强了与大陆的联系,移民增加,虽然有客家人和本地人冲突,但整体上经济文化融合了。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