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证|预制这个筐 谁能往里装?盖浇饭和中央厨房配送竟都不是预制?

20年前,一个叫罗永浩的人在北京西门子总部门口,高举铁锤,怒砸三台有问题的西门子冰箱。20年后,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轻飘飘写了一句话,将一家中国知名餐饮企业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甚至引发国家队出手,制定行业新标。

(一)你会购买预制菜吗?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账号发文,说“吃了某餐饮品牌旗下餐厅的菜品,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短短一行字,在几天内,就在互联网中掀起了一股讨伐“预制菜”的旋风。

这次舆情的主角,其实还是“预制菜”。“预制菜”有原罪吗?餐厅供应预制菜就是不讲武德吗?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先看看公众是不是真的打心眼里就排斥预制菜呢?

鉴证组在超市的街采中,发现不少老百姓都会购买一些预制或者方便食品。除了线下走访,我们还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收到了154位热心网友的回答,其中在问及“你是否有过购买预制菜经历”的选项中,超过百分之80的网友表示曾经购买,其中有超过百分之30的人表示每月购买会超过三次。在购买预制菜的人群中,20岁到40岁年龄段的人居多,女性比男性多。在问及为何购买预制菜的问题中,我们设置了一些选项,其中节省时间、方便快捷、不会做饭、调节口味四项,都被多次选择。

当年轻的80后、90后成为饮食类市场消费的关键族群时,中国预制菜市场迎来了新发展。

在过去数年中,预制菜行业发展呈现井喷态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人民网研究院《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有其他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存与预制菜相关企业6.4万余家,其中2023年新增注册企业5000余家,与2022年同比增长152.9%。2023年预制菜产值突破5000亿元,正加速驶向万亿元赛道。

(二)盖浇饭竟然不是预制菜?预制菜包含什么?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预制菜”市场,完全不接触,基本不可能。所以,我们应该对“预制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以“预制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网友们对于什么是预制菜说法五花八门。但最为普遍的是以下四种分类:

第一类叫即食菜品,比如八宝粥、鱼罐头等。

第二类是即热菜品,比如速冻水饺、方便面等。

第三类叫即烹菜品,类似我们常说的料理包,像宫保鸡丁、水煮鱼、佛跳墙等。

第四类则是即配菜品,是经过筛选、清洗、分切,按份分装,最后需要自行烹饪和调味的食品,比如预制沙拉、切好的蔬菜等等。

更权威的关于预制菜的界定,目前能查询到的,就是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对于预制菜的规定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最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盖浇饭”竟然不属于预制菜?!虽然它有个“饭”字,但不是还有个“盖浇”的帽子让它和白米饭区别开吗?对于消费者来说,吃盖浇饭吃的就是有菜有饭。如果扣在饭上面的菜是预制的料理包,怎么它就随米饭变性质了呢?

2024年11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曾报道过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四川旅游学院食品科学工程学院院长、预制菜产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想,他的回答是这样说的:“首先,并不是只要经过了预制环节的食品就叫预制菜。预制菜首先要是菜肴,而盖浇饭、盒饭等这类带有米饭的制品,显然与一般菜肴的加工工艺存在较大区别。”另外,李想还补充说道:“方便米面制品、速冻米面制品等相关产品,国家对其已经有了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管理规定,如果再纳入预制菜的类别里,也会带来标准不统一、重复监管等问题。”

按照《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的规定,除了盖浇饭,速冻水饺、汤圆这类面点也不能算作预制菜,这就跟很多人的认知有差异了。那么,在种类繁多的食品中,区分哪些算预制菜,哪些不算,普通消费者还真得研究一番。不过,只要你怀疑,就可以选择不买。

(三)不怕你预制 怕你不告诉我

但是去餐厅消费就不一样了,虽然花钱的主动权还在自己手里,但是买到吃到的是不是预制菜,全由商家说了算。在这次的“预制菜”风波,很多餐饮企业,火速出来澄清,并开启直播炒菜模式,澄清自家没有预制菜!尤其是这次涉事的餐饮企业,开放了370家门店后厨,供记者们采访、参观。

视频中,我们能看到该餐厅的厨师长,将一包净菜拿出来并告知记者,食物都是包装好的,保质期都是当天的。同时,他还拿出了一包速冻的肉品,也告知了记者烹饪方法,这些都是由该企业的中央厨房统一配送。

看上去,该企业做的很专业,后厨菜品也做到了透明可追溯,而中央厨房统一配送也是现在很多连锁餐厅的常规做法。这里面就又出现一个问题,由中央厨房配送的打包好的菜品,算不算预制菜呢?

上海食品学会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刘少伟教授就此问题进行了回答,他称,许多大型连锁店都会用到中央厨房,但根据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央厨房是有另外一套配送方式的,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但是,在2024年3月提出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也强调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要边界划分明晰,有助于防范“预制菜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带来的诸多问题。

很多大型连锁的餐饮企业,有能力通过中央厨房的配送,让餐厅省时省力。但是如果没有呢?有些小型餐饮商家,就会网购预制菜,且渠道众多。

登陆某批发网站,部分商家会在这里采购预制菜。以“预制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各类料理包应有尽有。粗略统计后发现,佛跳墙、酸菜鱼、猪肚鸡等餐厅常见菜色,都是预制菜占领的“重灾区”,销量很高,价格当然比餐厅便宜很多。

2022年8月3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对国内多家餐饮企业的预制菜品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显示,近八成样本企业使用预制食材。其中有16%的样本企业使用净菜或预加工食材的比例高达75%到100%。只有22%的样本企业表示完全不使用净菜或预加工食材。另外该报告还指出,在外卖商家中,则有约七成在使用料理包。

这么看来,预制菜普遍存在于餐厅中,但大家这次为什么意难平呢?

“在餐厅花大钱吃预制菜,是嫌我没有微波炉吗?”“好不容易去餐厅‘开开荤’,以为花钱买现做现炒,实际却是预制菜,这不是赤裸裸的‘诈骗’吗?”很多网友表示,自己的知情权受到了侵犯,吃了预制菜可以,但商家要明确告知我!

所以,在餐厅吃到预制菜算不算被商家欺骗了?商家是否需要提前告知使用了预制食品,如果没有告知是否涉及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就这些问题,我们请到了相关领域权威律师,饶伟先生为我们解答。

饶伟(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专委会副主任):“对于消费者来讲,首先他得有一个知情权,他得知道我花这个钱,吃的是什么?如果说,他现在去餐厅里面花了大价钱,结果吃的是通过统一配送或者提前做好的预制菜,他心里会觉得权利受到了侵犯。基于知情权才能够产生选择权,他才能去选择吃与不吃。欺诈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是说一方故意提供虚假信息,使对方误信,从而产生违背真实意思的一种表达的结果。知情权跟欺诈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目前这个阶段,还不宜明确判定商家有侵权。如果商家在自己的广告招牌或菜谱上,明确列出我是纯新鲜的菜肴,那这就相当于它是一种承诺,对消费者提供新鲜的纯天然的非预制的这种菜品,实际上就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情况之下,商家就得按照这个规则来提供。如果没有明确的标识,在目前的这种消费场景下,除了消费者自己的口感之外,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这道菜到底是预制的还是纯新鲜的。”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培育发展预制菜行业”,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广州、浙江等地也纷纷把预制菜发展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当“预制菜”行业冉冉升起的时候,利益趋动之下,更多人快速涌入了这个赛道,而负面的效应也随之而来,预制菜的安全性让国人紧张。

“防腐剂、添加剂、保鲜期、配料不透明”等问题成为了人们在享受“预制便捷”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的问题而这次预制菜的原罪,则是网友们的调侃,“一岁的宝宝吃到了两岁的西兰花”.

围观群众认为这是涉事企业搬起石头砸了脚,对于预制菜的负面情绪随之更加高涨起来。这里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冷冻食品是不是就没有营养了,尤其是视频中出现的超长待机的冷冻食品还能吃吗?似乎这不仅仅是预制菜安不安全这一个问题了。在鉴证组往期节目《垃圾食品真的垃圾吗》中,就对冷冻食品是否有营养做过详细的论证。

很多人都认为,速冻果蔬,基本上已经没有营养了,除了吃起来方便,毫无可取之处。美国的科研人员,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了相关的对比研究,他们检测了一些选定的蔬菜水果,在速冻、新鲜以及新鲜储存情况下的营养状况。最终的结论发表在2017年的《食品成分与分析》杂志上,新鲜、冷冻和新鲜储存的营养成分比较显示,其中的维生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南京在2024年也做过一份关于预制菜的调查,67.1%的人担心“预制菜”可能含有添加剂和防腐剂,63.5%的人认为“预制菜”的品质不如现做食品,44.7%的人认为“预制菜”缺乏个性化调整的可能性,43.5%的人认为“预制菜”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难以保障,还有38.8%的人认为“预制菜”种类、形式单一,而这些缺点都是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的顾虑。

9月13日,有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个喜大普奔的消息,鉴证组以此为关键点进行了搜索,试图寻找更官方的说法,但是并没有找到。关于预制菜术语和分类,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显示的进度是,正在起草阶段。

但有个信息值得注意,2025年1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了两项广东省地方标准:《预制菜术语及分类》及《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文件中对预制菜定义,不仅涵盖了主要原料和预加工方式,还明确其为预包装菜肴产品,并规范了一系列预制菜相关术语。

全省都是老餮的广东人,在“吃”这个问题上,真是一点不含糊。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也乐意看到因为这次预制菜风波,能够加速国家立法进度,让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更健全,做好食品安全的守护卫士。

国外是不是也有预制菜?他们对于预制菜又有什么规定?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期《新闻鉴证组》。

制片人:梁茵

编导:杨新烨

编辑:于二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美食   厨房   中央   餐厅   食品   商家   消费者   净菜   知情权   菜肴   新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