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
老师:
每次月考成绩出来,妈妈总会“不经意”提起同事儿子的排名;爸爸转发的每条“学霸励志视频”,都藏着“看看人家”的潜台词。我明白爸妈是为我好,可这些对比像块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我该怎么办?
小林
小林同学:
我好像看见一个把书包背成龟壳的少年,在满是“别人家孩子”的声音中低头赶路。这种“藏在关心里的比较”,其实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共同课题。明明知道爸妈是为自己好,却忍不住沮丧,这份细腻的感受,恰恰说明你在成长,也在努力读懂爸妈的心意。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看这些比较背后藏着的秘密。
先别着急觉得爸妈“爱攀比”。他们转发的每条“学霸视频”,点开的每篇“励志帖”,更像一份“焦虑外卖”:把对未来的不确定,对成长的担心,都打包进“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单,再顺手递给了你。父母其实心里想的不是刺激孩子,而是打气。
父母的说话习惯,背后有一代人的教育影子。他们从小听着“严是爱,松是害”长大,总觉得指出问题才是尽到责任。他们不是不爱你,只是用错了表达爱的方式,想给你递颗糖,却不小心递成了小石子。而15至18岁的孩子,对负面评价的敏感度是成年人的3倍。所以,爸妈随口一句“看看人家”,你可能就会觉得“我不行”“我让他们失望了”。你的情绪反应,只是成长路上的正常“生理设置”,别急着责怪自己。面对这些悄悄传递过来的“比较”压力,试试这几个小方法:
下次再听到“别人家孩子”时,就在心里说:“这是爸妈关心我的方式,只是绕了点弯”。要是心里实在不舒服了,不要用沉默对抗,更不要争吵,试试用“事实+感受+希望”的句式讲讲感受、撒撒娇。你可以说:“妈,您刚才说李同学排名时,我有点难过,其实我最近在数学错题上下了不少功夫,您要不要听听?”把话说明白了,爸妈可能突然觉得:“我家孩子也很棒啊!”
还可以找个小本子,每天记下自己的小进步——比如从“不敢上台演讲”到“能完整表达观点”,从“跑800米气喘吁吁”到“轻松完成”。看着这些小小的闪光点,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同,自己也很不错。
和爸妈约定一个“不聊学习、不比较”的时段,比如每周一次晚餐后,你讲讲班里的趣事,他们说说工作中的小事。轻松的话说多了,那些“比较”的话自然就少了,他们会慢慢发现,快乐本身比“像别人一样”更重要。
也给家长朋友递个话:爱,是看见“自家孩子”的好,不妨试试换种说法,用“我注意到你最近解题思路更清晰了”代替“别人家孩子这次考得真不错”;每天找个具体的点夸夸孩子,哪怕是“今天主动整理了书桌”。记住,别让“别人家孩子”遮住了自家少年眼里的光。
小林同学,每一代人都在学着“被看见”。爸妈要学着用更暖的方式爱你,而你也要学会“肯定自己”,自信成长。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蒋韵(张家界学院)、龚勋(长沙理工大学)
来源:华声在线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