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声发财!日本餐企在华疯狂扩张,市值破万亿,中餐生存难上加难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周末的北京西单大悦城,寿司郎门店外的电子屏跳着一串刺眼的数字,等待时间187分钟。

年轻人举着手机对着长龙拍照,而隔壁商场的中餐连锁店里,服务员正百无聊赖地反复擦拭着空桌。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如今国内餐饮市场正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反差,北京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骤降67%,海底捞、九毛九等头部餐企即便压低人均消费,业绩依旧低迷。

可日本的泉膳控股、FOOD&LIFE两大集团,却借着在华业务稳稳坐上日本餐饮市值前两把交椅,双双突破万亿日元大关。

日本餐企的扩张速度,仔细算下来确实惊人,寿司郎母公司FOOD&LIFE在9个月里,把海外门店从174家扩到了212家,其中近100家直接落地中国。

这段时间里,它的国际业务利润暴增118.9%,中国市场成了妥妥的增长原因。

泉膳控股旗下的滨寿司、食其家也没闲着,2023年至今股价涨了两倍多。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日料店的客单价并不低,寿司郎人均120元、滨寿司82元、肉肉大米77元,可消费者就是愿意花几小时排队,背后其实是日本餐饮企业在“失去30年”里熬出来的。

日本餐饮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在市场寒冬里逼出来的真本事。

当时日本餐饮市场规模缩减了近两成,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在效率上死磕,这种打磨多年的硬功夫,放到如今的中国餐饮市场,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威力。

就拿大家熟悉的萨莉亚来说,它家的定制拖把设计特别细节,拖把杆上装了出水按钮,按一下就能出水拖地,不用反复打水、换水,单是开业前的清洁时间,就从60分钟缩到了30分钟。

省下的人力不用闲着,直接调去后厨帮忙,人效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这种对效率细节的极致抠搜,在寿司郎身上被推向了新高度,走进寿司郎的后厨,能看到机器人不停运转,每小时能做3600份寿司,直接把捏寿司的人力需求减少了60%。

门店里的双轨道系统也很聪明,常规菜品走主轨道循环,消费者点的单则通过专属轨道直送餐桌,只要寿司流转超过350米,系统就会自动提示废弃。

既保证了新鲜,又避免了浪费,加上平板点餐代替人工点单,服务员的需求直接降了四成,人工成本占比仅27.1%,远低于行业30%-35%的平均水平。

除了门店端的效率优化,寿司郎在供应链上的精打细算更值得琢磨,它跟顺德的鳗鱼加工厂合作了十余年,从鱼苗选种到饲料配比,全程都要插手管控,这样能保证鳗鱼品质稳定,又能把成本压到最低。

而且依托日本市场三成的市占率,寿司郎在全球采购时议价权特别强,就算推出10元一份的金枪鱼大腩促销,仍能保持35%的毛利率。

规模加管控的供应链模式,让它在食材价格波动时稳如泰山,不用像很多中餐企业那样,被原材料涨价牵着走。

反观国内不少中餐企业,至今还在基础效率问题上栽跟头,有位连锁火锅店老板曾坦言,后厨切配环节的浪费率高达15%,有时候明明食材够,却因为切配不当多损耗不少。

加上员工排班没规划,忙的时候人手不够、闲的时候人浮于事,人力成本一直降不下来。

其实萨莉亚的兼职排班思路值得借鉴,它会把每个社会兼职的每月工时严格控制在96小时内,北京地区时薪26.4元,算下来每月成本才2500多元。

但通过流程优化,让一个兼职既能洗碗、又能煮面、还能打扫,一人顶多人用,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而且日本餐企摸透了当下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消费降级不是不消费,而是更在意花小钱换大满足。

它们把日本成熟的娱乐化餐饮模式搬到中国,还做了不少本土化调整。

每桌的屏幕上会滚动菜单,图文并茂看得清楚,点的餐通过传送带送过来时,会响起专属的BGM,提醒你的寿司到了,连取餐都变成了一种小期待。

但这种体验感的精准营造,也恰恰暴露了部分中餐的短板,很多中餐连锁还停留在“吃饱就行”的思维里,觉得只要口味好就够了,却忽略了现在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需求。

就像有些中餐店,菜单密密麻麻列了上百道菜,可桌椅摆得挤挤巴巴,服务员上菜时也没什么互动,吃完饭后除了味道还行,没什么能记住的点。

反观日料店,哪怕只卖一款汉堡肉盖饭,也能通过现做、互动,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其实不是口味的差距,而是对消费体验的理解差距。

不过日料也不是没遇到过水土不服,中国消费者对热乎气的执着,是刻在饮食基因里的,冬天就想吃口热汤面,就算是日料,也更偏爱炙烤类的热食。

发现这一点后,寿司郎很快推出了炙烤三文鱼、炙烤鹅肝等系列,这种对本土需求的妥协,反而让它们更受欢迎。

面对日料店的强势扩张,中餐企业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日本餐企的核心优势是标准化体系。

从食材采购到门店运营,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流程,能保证品质稳定,又能控制成本。

这恰恰是中餐的难点,但也不是不能突破,萨莉亚通过中央厨房把意面的制作简化成加热步骤,自建物流控制损耗,这种中央厨房和门店现做的模式,中餐其实也能学。

国内有个淮扬菜连锁就做了尝试,中央厨房统一处理食材,比如把虾仁去线、把蔬菜切好,门店只保留现炒环节。

这样一来,后厨面积缩减了40%,毛利率也提升到了18%,关键是现炒的锅气没丢,还保证了每道菜口味一致。

但日本餐饮模式的局限性,其实也在慢慢显现,过于追求标准化,很容易失去餐饮的灵魂。

日料店如果一直守着现有的模式不创新,现在的排队盛况,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

而且日料店还面临一个潜在风险,食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核污水排放事件后,寿司郎赶紧替换了食材来源,把日本产的海鲜换成俄罗斯雪蟹、大连海胆等。

虽然暂时平息了消费者的顾虑,但食材成本也跟着涨了不少。反观中餐,食材来源大多是本土供应,不仅成本更稳定,还能打新鲜时令牌。

比如春天卖香椿、夏天卖小龙虾、秋天卖大闸蟹,这种跟着节气走的食材逻辑,本来就是中餐的优势,只是很多企业没把它用好。

餐饮行业的竞争,从来都不只是口味的比拼,而是效率与文化的双重较量。

日本餐企来中国,带来的不只是竞争压力,更能证明了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餐饮不是只能降价求生,只要用效率支撑品质、用体验创造溢价,照样能吸引消费者。

中餐不用妄自菲薄,千年饮食文化积淀下来的味觉记忆,是任何外来餐饮都替代不了的,四川人忘不了的麻辣、广东人执着的鲜淡、江浙人偏爱的甜鲜,这些都是中餐的根。

中国餐饮的未来,不在于照搬日料的标准化模式,而在于用现代技术赋能传统味道,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因为能真正慰藉中国人肠胃与心灵的,终究还是那口带着烟火气的家乡味,这才是中餐最该守住的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美食   难上加难   日本   市值   中餐   疯狂   寿司   餐饮   效率   中国   消费者   成本   模式   口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