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买美国大豆,沉默11天后,特朗普报复来了,对华发起新制裁

前言

路透社的数据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从去年的2213万吨断崖式跌至今年的300万吨,创下近二十年最低纪录。

面对这个惨淡的数字,特朗普先是在推特上喊话中国"把采购量增加四倍",结果中方连个标点符号都懒得回。

沉默了11天后,美国坐不住了,直接对两家中国企业下手制裁。这场看似关于大豆的较量,背后到底在争什么?

编辑:CY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2213万吨如何变成300万吨

50年的农业辉煌,毁在自己手里。

这话听起来夸张,但数字不会撒谎。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约1.05亿吨,美国原本占据其中的五分之一份额。

然而到了今年,情况急转直下。截至7月24日,美国出口商仅向中国卖出约300万吨大豆,这个数字创下了近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从2213万吨到300万吨,这不是简单的生意不好做,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问题出在哪里?答案其实很简单: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所谓"对等关税"。

税率动辄成倍增长,尤其是针对中国的关税率,更是一度飙到了200%。这就像给自己的商品贴上"我很贵"的标签,然后抱怨没人买。

美国农业曾经保持了半个世纪的辉煌记录。在过去的50年间,农业领域一直是美国少数几个保持贸易顺差的板块,堪称美国经济的"优等生"。

可特朗普上任后,这一切都变了。2019年和2020年,美国农业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今年上半年,农业贸易逆差总额比去年同期还要高出100亿美元

这就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砸得特别准。美国豆农们看着自己的大豆在仓库里堆积如山,心情可想而知。

一位来自艾奥瓦州的农场主直言:"我们种了一辈子大豆,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大豆不像工业品,可以随便调整生产计划。种子下了地,就得等收成,收了就得找销路。

找不到销路,要么烂在地里,要么贱价处理。无论哪种,最终买单的都是美国农民。

当政治遇到生意:为什么喊话比不过价格表

商人最懂的道理:钱包比嘴巴诚实。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演确实精彩。他声称中方现在"很担心大豆供应不足",呼吁中方尽快把美国大豆订单增加至少四倍,还承诺提供"快速服务"。

这话说得倒是挺满,但市场没怎么搭理。中国进口商要考虑的是价格、稳定性和风险控制,而不是某位总统的推特。事实上,中国有自己的账本。对中国进口商来说,稳定的供应链是头等大事。

谁能保证价格合理、交货可靠,谁就能拿下订单。美国大豆质量确实不错,但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让进口美国大豆这件事风险陡增

更何况,中国的大豆需求有其特殊性。中方特殊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使得中国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费国。

中方进口大豆后,会拿来榨油做成豆油、制作成豆腐等各种豆制品。这些食品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放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就显得很"小众"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市场对美国大豆如此重要的原因。失去中国市场,美国大豆很难找到替代买家。欧洲、墨西哥、东南亚这些市场需求量都不大,远远凑不出中国这么大的体量。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当然要寻找更稳妥的替代方案。巴西,成为了最佳选择。官方数据显示,就在今年4月初,中国在一周内进口了至少40船、总重量达240万吨的巴西大豆。

如今的巴西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巴西大豆汇率低、产量大,航运顺畅的时候,大豆运到中国的到岸价就更划算。

美国这边呢?天气不稳定、保险费高、内河物流不顺畅,再加上出口的升贴水,算下来性价比就弱了。买家自然是哪个划算买哪个,这不是"故意不买美国的",是实实在在算账的结果

11天沉默胜过千言万语:中国为什么不接茬

有时候,不说话就是最有力的回答。面对特朗普的喊话,中国到现在一个标点符号都没回。这种沉默,比任何激烈的反应都更有力量。

为什么?因为中国心里有数。事实上,中国与巴西的订单早就排到了10月之后。

据巴西咨询机构的报告,中国已经提前锁定了巴西9月约800万吨、10月约400万吨的大豆供应,这几乎占了两个月预计需求的一半。

换句话说,如今的中国市场早就没有美国大豆的位置这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理性选择。中美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只是贸易问题,而是战略竞争的问题。

特朗普想单靠几句"快买吧"的喊话,就让中国乖乖接盘,这是典型的"想得美"更重要的是,这背后体现的是两套体系的较量。美国有四重安全网:保险、补贴、期货、信贷

中国有四件套:产地布局、贸易金融、港口能力、压榨调度。两边都是体系化较量,不是一句口号就能改变的。沉默的11天里,真正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8月2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两家中国企业和相关个人实施制裁,理由是他们参与了与伊朗石油相关的贸易活动。

看似与大豆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还是特朗普对中国经济施压的延伸。这既是对中国"拒买大豆"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在全球能源合作中立场的打击。

但制裁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中方不买美国大豆,是出于市场和经济角度考虑。中方采购伊朗石油,也是为了能源安全。这都是中国自己的事情,美国根本无权说三道四。

政治可以喊口号,但期货不会陪你演戏。真正的"动静",是报表上的利润、港口的吊机、保险单上的费率,不是社交媒体上那句"翻四倍"。

从"听谁喊话"到"看谁靠谱",这就是成熟买家该有的样子。

一条船走了,千万条船来了:巴西如何成为新宠

失去中国市场的美国大豆,就像失宠的前任。

而巴西,正在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新宠。这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调整,而是全球经济版图的重新绘制。

目前,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国家,已经同中国初步形成了从大豆种植、采摘、加工到运输的全供应链合作机制

这套机制一旦成熟,想改都很难。这就像重新铺设水管,新管道一旦接通,旧的就没人用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中国一共进口了高达1亿多吨大豆,美国大豆就占其中的五分之一,总价值高达120多亿美元。

但这个数字在今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取而代之的,是巴西大豆的强势崛起。巴西的优势很明显。首先是价格优势。巴西雷亚尔汇率相对较低,这让巴西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其次是供应稳定。巴西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稳定,不像美国那样动不动就挥舞关税大棒。

再次是物流完善。近些年来,中国跟巴西的大豆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巴西的仓库、港口以及其他运输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这为中国和巴西的大豆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种植到运输,从融资到结算,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这也证明中国的大豆进口是多元化的。中国不是简单把美国大豆换成巴西大豆就完了,背后还有配方和结构的调整。

豆粕配方可以调,替代油脂也能上,国内压榨的开工率也可以按利润随时调节。

对买家来说,手里的办法越多,议价的底气就越足。而美国这边,想让大豆出口"不依赖中国",难度不光在需求端,还在消费结构。

中国的豆制品文化撑起的是油脂与蛋白的双重需求,其他市场更多只需要饲料蛋白,量并没有那么大。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界着急,但市场该咋样还是咋样的原因。供应链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一边是美国农产品离不开中国这个最大买家,一边是中国正牢牢锁定南美供应链。中国在南美越顺,对美国大豆就越只看价格、越少考虑政治因素。

这场博弈的结果,已经写在了船舶的航线上,写在了港口的吊机上,也写在了农民的账本上。

结语

看完这场大豆博弈,你会发现一个道理:市场比政客更诚实价格比口号更有说服力。

特朗普以为举起制裁大棒就能让中国乖乖就范,却没想到最后受伤的是美国农民。这告诉我们,违背经济规律的政治操作,最终都要付出代价。

下一次,美国还会用什么牌来打?中国又会如何应对?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财经   美国   大豆   中国   天后   沉默   巴西   中方   贸易   南美   中国市场   关税   买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