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血研究
作者 | 蓝血创作组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培训咨询顾问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2025年9月5日,在中华慈善日与“久久公益节”启动之际,腾讯总办发布了一封题为《我有一朵小红花:温暖他人,照见自己》的全员信。这封信不仅是对过去十年腾讯公益实践的回顾,更是对其未来“向善”之路的深刻思考与战略展望。信中,“向善是人的本能”、“连接多元的公益服务”、“善意生态连接器”等提法,标志着腾讯的公益理念正在从传统的捐赠模式,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社会价值创造演进。
这封信的发布,恰逢全球对企业角色的重新审视之际。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的阶段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仅是利润的创造者,更应该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者和美好生活的推动者。从被动的、应对式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到主动的、融入式的“商业向善”,这不仅是企业伦理的升华,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01
从“输血”到“造血”
企业“向善”的理念之变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往往被理解为企业在创造利润之外,对社会的一种“补偿”或“回馈”,其形式多以捐款、捐物等直接的“输血”式慈善为主。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问题,但其可持续性有限,且往往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相脱节。腾讯全员信中所揭示的,正是一种从“输_”到“造血”的理念转变,即企业“向善”不应仅仅是财富的再分配,而应是价值的再创造。
1. “向善”是内在需求,而非外部压力
腾讯在信中明确提出,“‘向善’是人的本能,也是每位用户心中的真实需求”。这一定位,将“向善”从企业应对外部舆论压力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满足用户内在需求、驱动产品创新的主动战略。这与长江商学院朱睿教授提出的“商业向善”理念不谋而合。朱睿教授认为,商业向善是企业主动发掘其核心业务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
“商业向善就是‘因义而利’,让企业真正通过创造社会价值,进而产生更好的商业价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朱睿
当企业将“向善”视为内在需求时,公益就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例如,腾讯将公益场景融入微信等核心产品,开发“身边公益地图”、“小红花码”等功能,这不仅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门槛,也丰富了自身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情感连接,从而增强了用户粘性。这种模式下,商业行为和社会价值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促进、螺旋上升。
2. 从解决表层问题到赋能根本解决
“输血”式的慈善往往治标不治本。而“造血”式的“向善”则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通过赋能而非替代,激发受助对象的内生动力。腾讯在全员信中提到,将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投入于公益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并提供数字化资金拨付、物资发放和服务执行工具。这正是“造血”理念的体现。
通过为公益机构提供数字化工具和能力,腾讯帮助它们提升运营效率、透明度和公信力,从而使其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这比直接捐赠资金更有价值,因为它构建了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在这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科技的力量”的理念,强调利用平台和技术优势,赋能乡村发展。例如,通过农村淘宝项目,阿里不仅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对接市场、建立品牌、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实现了从“扶贫”到“扶智”的转变[3]。
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要求企业超越简单的资源投入,而是将自身的核心能力——无论是技术、产品、管理还是平台——开放出来,与社会共享,共同致力于社会问题的系统性解决。这不仅是对企业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格局和远见的检验。
02
从“工具”到“生态”
企业“向善”的路径之变
如果说理念的转变为企业“向善”指明了方向,那么路径的选择则决定了其能走多远、走多深。腾讯全员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提法是,将腾讯公益平台从一个以捐赠为主的“产品平台”,升级为协同社会各方的“善意生态连接器”。这标志着其“向善”路径,正在从提供单一的公益工具,转向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协作的公益生态系统。
1. 科技是底座,更是连接器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不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连接万物、激发创新的底层基础设施。腾讯将自身定位为“生态连接器”,其底气正来自于其在社交、支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通过这些技术,腾讯得以连接起亿万用户、数万家公益机构、广大爱心企业以及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善意生态。
在这个生态中,信息的流动是高效的,资源的匹配是精准的,信任的建立是有保障的。例如,通过“数字化资金拨付工具”,捐赠者可以清晰地追溯善款的流向和使用效果,大大提升了公益的透明度。通过“身边公益地图”,用户可以方便地发现并参与身边的志愿服务,让善意变得触手可及。这种以技术为底座的生态模式,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协作的成本,提升了公益的整体效能。
华为虽然在公开的公益话语上不如腾讯和阿里高调,但其“科技向善”的实践同样值得关注。华为通过其在5G、AI、物联网等领域的领先技术,为智慧城市、数字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本身就是在以科技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其为偏远地区提供的无线网络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公益,因为它为当地居民连接了信息世界,带来了教育、商业和发展的无限可能。这种将“向善”融入核心业务和技术创新的方式,是“生态”思维的另一种体现。
2. 从产品思维到平台思维
“工具”的价值在于其功能性,而“生态”的价值在于其生长性。从“工具”到“生态”的转变,本质上是从产品思维到平台思维的跃迁。产品思维关注的是如何打磨一个功能强大的单一产品,而平台思维关注的是如何制定规则、搭建舞台,让更多的角色参与进来,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
腾讯公益平台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了这一跃迁。最初,它可能只是一个方便用户捐款的在线工具。但今天,它已经演变成一个汇聚了用户、公益机构、企业、商家、志愿者、服务提供商等多元主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在这个平台上,腾讯不再是唯一的行动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资源的整合者和秩序的维护者。它通过开放接口、提供工具、设立激励机制,激发了整个生态的活力。
字节跳动的公益实践也体现了平台思维。其旗下的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通过流量扶持、内容推荐等方式,帮助众多公益机构、非遗传承人、乡村创作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这不仅为他们带来了直接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字节跳动在这里扮演的,正是平台赋能者的角色,它没有亲自下场去做具体的公益项目,而是通过其平台能力,撬动了更大的社会能量。
从“工具”到“生态”,企业“向善”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而是能够整合和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形成解决社会问题的合力。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可持续的“向善”模式。
03
从“独行”到“共创”
企业“向善”的格局之变
在传统的观念中,企业做公益往往是单打独斗的“独行侠”模式。企业设立自己的基金会,运作自己的公益项目,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覆盖面和影响力终究有限。腾讯全员信所展现的,是一种从“独行”到“共创”的格局之变。它强调的不再是腾讯一家企业做了什么,而是如何“协同社会各方”,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协作互补的、蓬勃生长的善意生态”。
1. 开放与连接:打破组织边界
“共创”的前提是开放与连接。企业需要打破自身的组织边界,将内部的资源、能力、数据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共享,形成价值共创的网络。腾讯在信中提到,将“持续联动腾讯内部的100多个业务及产品”,同时“携手各大公益机构伙伴与爱心商家”,并“引入了顺丰、EMS等生态合作伙伴”。这正是打破边界、开放连接的体现。
当腾讯的社交平台、支付工具、地图服务与公益机构的项目需求、顺丰的物流网络、爱心商家的捐赠意愿连接在一起时,一个高效、协同的公益价值链就形成了。用户在微信上看到一个为山区孩子捐赠冬衣的项目,通过微信支付完成捐款,商家匹配捐赠物资,顺丰提供物流服务将冬衣送到孩子手中,整个过程无缝衔接,每一个参与方都发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这就是“共创”的力量。
这种模式对企业的平台能力和生态组织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企业需要从一个封闭的、中央控制式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的、赋能型的平台。它需要建立清晰的合作规则、高效的协同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案,以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合作伙伴。
2. 信任是基石:重塑社会资本
无论是“生态”的构建,还是“共创”的实现,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石——信任。在公益领域,信任尤为珍贵和脆弱。近年来,一些公益事件的发生,严重侵蚀了公众对公益行业的信任。如何重建和提升信任,是所有公益参与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腾讯的解决方案是“数字化”。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公益项目全流程的透明、可追溯、可审计。当每一分善款的流动、每一个包裹的轨迹、每一节课程的交付都有数字化的记录并向公众开放时,信任就有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这不仅是对捐赠者的负责,也是对公益机构的赋能,因为更高的透明度能帮助它们赢得更大的社会支持。
除了技术层面的信任建设,文化层面的信任塑造也至关重要。腾讯倡导的“人人向善”的愿景,以及“我有一朵小红花”这样温暖、亲切的文化符号,都是在培育一种向善的社会文化氛围。当“向善”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个人习惯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即社会资本——也将得到极大的增进。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价值难以估量。
从“独行”到“共创”,企业“向善”的格局从关注自身的声誉和形象,提升到了关注整个社会价值网络的构建和社會資本的增进。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思考,也体现了领军企业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04
商业的终极目标是“向善”
从腾讯的全员信出发,我们看到了一个领先的科技企业对于“向善”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布局。从理念、路径到格局,腾讯的探索为我们揭示了数字化时代企业“向善”的演进方向:
1.超越被动责任,将“向善”融入核心战略:企业应将社会价值创造内化为自身的核心使命,主动发掘商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因义而利”。
2.超越单一工具,构建开放协作的“善意生态”:企业应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平台优势,连接多元社会主体,从“授人以鱼”升级为“授人以渔”,赋能整个社会创新体系。
3.超越独行独善,以“共创”格局重塑社会信任:企业应打破组织边界,与各方力量协同合作,并以数字化手段和文化建设为基石,重建和增进社会资本。
这条演进之路,不仅适用于腾讯,也为所有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未来,商业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产品、技术或模式的竞争,更是价值观和格局的竞争。一个无法为社会创造积极价值的企业,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而那些真正将“向善”作为终极目标,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类福祉的企业,必将赢得最广泛的尊重和最持久的成功。
正如腾讯在信中所言,“人人向善、处处繁花”的未来,需要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当商业的力量与人性的光辉交相辉映时,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才会真正向我们走来。
《我有一朵小红花:温暖他人,照见自己》
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是中华慈善日,也是“久久公益节”的启动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守望相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慈善美德。而我们从“99公益日”到“久久公益节”,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发扬与创新。
今年久久公益节的主题是“我有一朵小红花”,希望大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照见自己。从2015年的首个“99公益日”以来,小红花已经点亮了3万余名腾讯员工的向善行动,通过1754个向善实践项目,共同推动改变发生。
他们之中,有2万余名急救志愿者,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用学到的专业急救技能在街头、地铁和公园等处完成了十多次“生命救助”;还有员工志愿者发起“社区友好计划”,带动500多位同事和家属,把腾讯在反诈、未成年保护、青少年科普、助弱助残等领域的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送到社区。善意所至之处,越来越多的小红花正在蓬勃绽放。
同时,我们用各种产品连接和汇聚善意,让每一份爱心都能落地,让每一个微小的善行都更有力量。在腾讯公益平台上,每一位公益参与者都是我们的用户。
我们相信“向善”是人的本能,也是每位用户心中的真实需求。所以,我们要在微信等产品里找到公益场景,打磨更可及、可感、多元的公益产品,提供公益服务,满足大家的公益需求。这样,大家的每一分钱捐赠,都化作了善意的种子,在信任的沃土里生根。这是我们探索数字公益的起点,也是对“人人向善”愿景的努力与践行。
今年的久久公益节,除了传统的捐赠外,我们还推出了融入于生活场景的各种公益产品。如“身边公益地图”,让大家能方便地查看附近的公益机会;“小红花码”,让每个人随手扫码都能做公益。
同时,我们还推出好友一起参与的“组队捐”、手机扫码捐出闲置图书、打开微信领取“电子献血证”等新功能,以及在博物馆参与文物守护、在社区参与邻里互助、带女性亲友参与免费的“两癌筛查”等新公益体验。
我们希望持续降低公益参与门槛,帮助大家随时随地发现“我身边、我家乡、我喜欢”的公益项目,让善意的发生、触达与实现,都变得触手可及。
从“连接广泛的社会捐赠”到“连接多元的公益服务”,久久公益节已经进入了新阶段。从今年开始,久久取消配捐,但腾讯对于公益事业的投入和长期支持没有改变。更多的资金与资源被投入于公益机构的数字化建设,还通过发放公益金让新用户体验到数字公益。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携手各大公益机构伙伴与爱心商家,持续联动腾讯内部的100多个业务及产品,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也为公益行业提供更好的数智化支持。
现在,腾讯公益平台已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接入数字化资金拨付工具、物资发放工具和服务执行工具,我们也引入了顺丰、EMS等生态合作伙伴,让大家捐出的每一分善款、每一个包裹、每一节课程,都有数字化支持下的高效与透明,从而助力公益机构获得更大的信任与支持,也为受益人带去更快速有效的帮扶。
这些都是我们在公益领域的新探索,期待大家带着亲朋好友一起,来腾讯公益平台上多体验、多分享、多反馈,帮助产品不断迭代优化。
在过去十年,已经有2.4万家公益机构、6.7万个公益项目参与历年99,涓滴善意汇成183亿元善款,在教育助学、儿童关怀、扶贫助困、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共同推动改变发生。
而现在,基于更加创新的数字技术与公益产品,从公益用户、公益机构、大型企业到中小商家到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正在被广泛连接,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协作互补的、蓬勃生长的善意生态。
这样,腾讯公益平台,就将逐步从过去以捐赠为主的平台,迭代成为实现捐赠与多元公益共同发展的产品平台,升级成为协同社会各方的善意生态连接器。
我们期待,在这样的努力下,公益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日常,会更近一步;“人人向善、处处繁花”的未来,也会更近一步。
Pony,Martin&全体总办
2025年9月5日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