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1年9月18日,沈阳的城外突然传出来一声巨响,日军铁道“守备队”竟然炸毁了南满铁路,转手就要诬陷这是中军队做的。
这就是改变中国近代史的九一八事变,很多人只知道“不抵抗政策”让东北迅速沦陷,却少有人了解,在这片黑土地上,从警察到农民,从爱国军官到普通百姓,从未有人真正放下武器。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50万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间坚持14年,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里,都藏着他们的故事。
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作为辽宁省警备处的处长,同时还是沈阳市公安局局长的黄显声,手里握的不是正规军,只是装备简陋的警察和公安分队。
当时上级的“不抵抗”密令已经传到他手里,但看着日军在街上烧杀抢掠,他把密令往兜里一揣,对着手下吼出一句硬气话:“公安局各分局、队,尽力抵抗,非到不能支持时,绝不放弃阵地!”
那时候沈阳城里,日军有坦克有重炮,而警察们大多只有步枪甚至手枪。
当时这些奋起抵抗的警察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跟日军打了整整一夜。
南市场的巷战里,不少警察倒下了,可没人往后退,他们知道,退了就成亡国奴了。
后来实在寡不敌众,黄显声才下令突围,带着能战斗的人往锦州撤,临走前还撂下话:“市区不能打,就拉出去,一定打到底!”
等到了锦州,他更是没有一刻闲下来过,第一时间就和他所在地方的公安局长一起碰头开会,更是提出把分散的警察队伍编成三个公安骑兵总队,还主动联系当地的爱国力量。
日军想搞“以华治华”,他们还售卖了凌印清作为他们的汉奸,还专门成立了“东北民众自卫军”,派了15个日本顾问盯着。
这时的黄显声决定从他们内部着手,先后策反了凌印清的手下,项青山、张海天被成功策反。
他们两个人还和黄显声一起里应外合,把凌印清这个汉奸还有日本顾问全抓了。
日军看到情况不妙,竟然还找来了张学成来当这个傀儡司令,他可是张学良的堂弟。
黄显声直接找到张学良,说:“谁当汉奸都得收拾,张学成也不例外!”得到支持后,他带着骑兵总队直奔黑山县高山子,一场激战下来,张学成和日本顾问被当场击毙,伪军瞬间溃散。
这一战,不仅粉碎了日军在辽西建伪军的阴谋,更让东北百姓看到,还有人在为这片土地拼命。
吉林和辽宁比起来,抗日义勇军还是起步比较晚的,不过他们却是战斗力最强悍的一直队伍,当时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了10万人。
这一切的开始,要从一个叫冯占海的团长说起。
当时还处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作为吉林边防军的副司令员,张作相想要回到锦州去奔丧,他的权利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参谋长的手里。
参谋长熙洽没扛住诱惑,直接投靠日军,还想拉冯占海一起当汉奸。
他派永吉县长给冯占海送信,许了个“吉海铁路护路司令”的官,还说“不愿当官就去日本留学,先给几万块钱”。
当冯占海看完这些相关信件以后,可气的不轻,直接就发电告诉全城的百姓,日军侵占我们的国土,熙洽想要去当汉奸,我会带着兄弟们奋战到底,保卫家园。
之后冯占海带着卫队团离开永吉,往舒兰、五常方向走。一路上,不少爱国青年听说他要抗日,都主动参军,连绿林出身的宫长海、姚秉乾都带着五六千人来投奔。
等他到五常的时候,队伍已经扩到两万多人,被正式任命为吉林省警备司令。
1931年冬天,日军唆使伪军总司令于琛徵带着大批人马进攻榆树、五常,冯占海带着部队硬扛,虽然中间有叛徒投敌丢了榆树,但在拉林一战中重创伪军,保住了抗日的火种。
跟冯占海几乎同时行动的,还有24旅旅长李杜。
他当时驻守依兰,看着日军步步紧逼,跟手下说:“保国卫民是军人的天职,现在不打,难道等着当亡国奴?”
他一边整训军队、筹粮筹饷,一边组建地方武装,后来带着部队赶到哈尔滨附近,跟冯占海的队伍呼应。
还有个叫王德林的营长,原本是27旅的兵,日军侵略后,他看着汉奸吉兴帮着日军欺压百姓,心里憋着火。
1931年12月,他手下的士兵击毙了擅闯防地的日本测量员,吉兴两次斥责他,反而坚定了他抗日的决心。
1932年2月,王德林带着队伍脱离伪军,在延吉成立国民抗日救国军,专门在吉东、东满一带跟日军周旋。
那时候吉林的抗日队伍里,有former绿林好汉,有普通士兵,还有农民自发组织的大刀会、红枪会,虽然出身不同,但都抱着一个念头,把日本人赶出去。
到1932年夏秋,整个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已经发展到50万人以上,在154个县里,有93个县都有义勇军活动。
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装备也参差不齐,却凭着一股狠劲,到处袭击日伪军据点、破坏铁路桥梁。
辽西义勇军在沟帮子前线发过一封通电,里面写着“我三千万民众,决心以满腔热血,溅于白山黑水之间,敌氛未靖,誓不生存”。
这不是空话,1932年1月开始,他们在大虎山、锦西、通辽等地打了几十场仗,歼灭日军数百人,硬生生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没有统一领导,又缺乏明确的目标,1933年春天以后,义勇军在日军的重兵围剿下遭到重挫。
但东北的抵抗并没有就此停止,因为中国共产党接手了这份责任。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接连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东北军民“把日本帝国主义逐出中国”。
中共满洲省委更是派了大批干部到各地,杨靖宇去了南满,赵尚志到了巴彦,周保中去了吉东,他们要做的就是把分散的抗日力量组织起来,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一开始人不多,装备也差,却有着铁一般的纪律和信念。
他们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老百姓也愿意支持他们,藏粮食、送情报、掩护伤员,军民一条心。
到1933年底,这些游击队已经成了东北抗日的主力。
1934年11月,杨靖宇把南满游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5年1月,赵尚志成立了第三军。
同年5月,魏拯民、王德泰组建了第二军……到1937年,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已经发展到11个军,他们就是老百姓口中“十大联军十万人,救国抗日一条心”的英雄队伍。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其实就跟这些东北抗日将士有关。
1933年,聂耳跟着东北义勇军到过热河抗日前线,亲耳听过义勇军唱的誓词歌,还拿到了歌词宣传单。
那些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的样子,成了他谱曲时最真切的灵感。
田汉也去过长城抗战前线,看到将士们用血肉挡住日军,才写下“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样震撼人心的句子。
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时间里,东北军民从来没放弃过。
无论是警察、士兵,还是绿林好汉、普通农民,都在这片土地上用生命书写着不屈的篇章。
他们或许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统一的指挥,却有着共同的信念,不当亡国奴,要把侵略者赶出东北。
日军的“扫荡”没能扑灭抗日的火种,反而让这团火越烧越旺。
从义勇军到抗日联军,从分散抵抗到组织起来,东北的抗日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
黄显声、冯占海、杨靖宇、赵尚志……还有那50万没留下名字的义勇军战士,他们用生命证明,中国人民不会屈服,这片土地不会沦陷。
今天我们再提起九一八,不该只记得“不抵抗”的遗憾,更该记得那些在黑土地上浴血奋战的英雄。
是他们,让抗日的火种在东北从未熄灭,为全国抗战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