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秋季都是登高望远、赏秋抒怀的绝佳时节,我们从很多古诗词、古文、甚至古画中都能看到秋日登高的景象,以前我们可能认为这只是习俗,但其实这其中可蕴含着老祖宗的大智慧。
很多人觉得爬山是“四季都能做的事”,却不知道秋天才是爬山的“黄金季”,中医也表示入秋后爬山好处多多——入秋后多爬山,不只是“动一动”,更是给身体“润燥、疏肝、抗寒、解乏、控膘”的自然滋养,甚至有人形容道“入秋爬山是大补,比喝十碗补汤都管用!”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秋天爬山为什么好处多?秋天又该怎样科学爬山呢?
为什么中医建议入秋后要多爬山?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阳气从浮散趋于收敛,爬山时身体微微出汗就能排出夏末湿热,山林里的负氧离子便化身天然“补气药”。尤其是秋分后,天地间阳气慢慢往回收,这时山里的新鲜空气最足,秋气通肺经,山野就是此时最好的“润肺帮手”,比炖燕窝吃梨还要实在。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中医角度看待爬山,这是一项兼顾养生天人合一理念的运动。老一辈人常说的“秋日登高,胜过进补”,这不一定是非要爬多高的山,关键是在于走进山里“接自然之气”。此时爬山,不仅是一场缤纷的视觉享受和生活放松,更是身体与天地能量的深度对话。
中医认为,秋季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自然,从夏天的宣泄转为秋天的收敛。运动时若像夏季一样追求大汗淋漓,会使人体阳气过度外泄,不利于秋冬季节的阳气收藏,可能导致秋冬季节更容易感到疲劳、怕冷或感冒。因此,秋季运动应以微汗出为度,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大汗淋漓,而适当登高便刚好适合。
入秋后爬山,5个好处解秋愁
吸“秋氧”润燥,肺里不干燥
入秋后空气干,早上起来总觉得口干舌燥、喉咙发痒,连呼吸都带着“燥意”—— 这是秋燥伤肺的信号。而山上的树林里,藏着“天然的润燥剂”:秋天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适中,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能达到1000-5000个,是城市街道的5-10倍。负氧离子能滋润呼吸道黏膜,帮肺部 “洗个澡”,缓解口干、干咳的不适。
看“秋景”疏肝,心里不添愁
古人说“悲秋”,秋天树叶凋零、天色转凉,容易让人情绪低落、提不起劲。而秋天的山,偏偏是“最热闹的调色盘”:枫叶红、银杏黄、松针绿、桂花香,连风里都带着成熟的果香味。爬山时看着漫山遍野的色彩,听着鸟叫虫鸣,视线从手机屏幕移到开阔的风景里,有什么烦心事也都跟着风慢慢散掉啦。
动“筋骨”抗寒,冬天少生病
夏天吹多了空调,冬天总爱感冒——其实是身体的“抗寒底子”没打好。入秋后爬山,是给身体“攒阳气”的好机会:爬山时全身都在动,下肢迈台阶锻炼大腿和膝盖,上肢摆臂活动肩背,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会慢慢暖起来,连手脚冰凉的毛病都能缓解。而且运动能刺激免疫系统,为冬天抵抗寒气打基础。
解“秋乏”提劲,白天不犯困
秋天总觉得“没精神,坐着就想睡”——这是“秋乏”在捣乱:气温下降,身体代谢变慢,大脑供氧不足,自然容易犯困。而爬山时,阳光照射皮肤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改善疲劳感;运动还能让大脑分泌内啡肽,让人产生“轻松兴奋” 的感觉,比睡懒觉、喝咖啡更管用。
轻“贴秋膘”,体重不超标
秋天讲究“贴秋膘”,炖肉、火锅、糕点轮番吃,不知不觉肚子就鼓起来了。而爬山是“隐形的减脂运动”:爬一小时平缓的小山,能消耗300-400大卡,相当于少吃一碗米饭;如果爬带点坡度的山,消耗还能翻倍!而且爬山时肌肉得到锻炼,基础代谢提高,哪怕吃点“秋膘菜”,也不容易长肉哦。
秋季爬山要注意什么?
秋日登山虽好,若不讲究方法,很容易陷入健康陷阱,如膝关节劳损、大汗后着凉感冒、运动过度耗气伤津等。那么,秋季登山应该如何让养生与乐趣兼得呢?
选对时间和路线
时间:早上8-10点(太阳出来后,山上露水干了,不冷不潮),下午3-5点(光线柔和,不晒,爬完山刚好赶在天黑前下山);避开阴天和大风天,秋天山上风大,阴天容易着凉。
路线:优先选城市周边的“平缓小山”,路好走,有台阶或木栈道,爬山难度不大,既能锻炼也像郊外游玩,适合全家一起爬;不要选太高太陡、没开发的野山,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准备阶段
穿适合登山的鞋子和衣服:穿防滑运动鞋或登山鞋,穿适合活动的衣服,建议“分层穿搭”,比如里面穿透气的T恤,外面套外套,爬山时热了能脱,风大了能穿,避免出汗后着凉。
登山前充分热身,能有效唤醒身体,预防扭伤和拉伤。重点拉伸肝经和胆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吸气时双臂举过头顶,呼气时一手滑向小腿外侧,身体向一侧弯曲;另一只手臂向上延展,目光看向上方指尖;吸气回正,呼气换另一侧。活络关节:做一做弓步压腿、活动脚踝和膝关节(顺时针、逆时针转动膝盖),让关节分泌滑液,减少磨损。
登山过程
匀速慢爬,切忌一开始就猛冲,应采用小步慢走、匀速上行的策略,这样最节省体力,对心肺的负担也最小;保持“两步一吸、两步一呼” 的节奏,避免岔气;走10分钟歇2分钟,歇的时候别坐下,站着活动活动腿,防止突然坐下站起头晕。
下山环节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都感觉上山时更累更艰难,下山时好像轻松很多,但其实下山时膝关节承受的冲击力反而更大,更需注意。
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肾主骨。《黄帝内经》云“膝者筋之府”,膝关节是全身筋脉汇聚的地方。肝主筋,肾主骨,膝关节的健康与肝肾功能密切相关。登山,尤其是下山时,膝关节要承受身体重量3~4倍的压力,对筋和骨的损耗很大。若过度损耗,会伤及肝血、肾精,可能导致膝盖酸痛、无力,甚至引发慢性损伤。因此,保护膝关节不仅是现代运动医学的要求,更是中医养生的核心要义。
切忌奔跑下山,应侧身下山,用脚后跟先着地,让膝盖慢慢缓冲,避免伤关节——尤其膝盖不好的人,下山可以走“之字形”,可减缓坡度,以减小膝关节的弯曲度和冲击力。也可选择使用登山杖,它可以分担至少30%的腿部压力,为膝盖提供有力支撑。
汗后管理
秋风吹拂虽凉爽,但运动后毛孔张开,极易被风寒之邪侵袭。
要准备一条干毛巾,及时将身上的汗擦干,尤其是后背(膀胱经和督脉所在,最怕受凉);不要在风口脱衣吹风或用冷水冲洗,寒邪会通过开放的毛孔长驱直入,引发感冒、关节痛;自带保温杯,饮用温水为佳,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帮助身体保暖,避免冷水刺激肠胃、耗伤阳气。
登山适宜与禁忌人群
适宜人群
大多数体质健康者都适宜,尤其推荐情绪郁结、久坐少动的上班族,登高望远可舒畅情志、活络气血。
很多上班族可能觉得自己没有时间,爬山似乎是一件需要腾出一整天时间才能完成的“大事”,但其实日常的爬山根本不需要怕多高的山或者去多远的著名景点,完全可以在周末某一天去爬“短途山”,单程1-1.5小时,既不会爬得太累,又能起到锻炼身体、换换心情的效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人群
气虚、阳虚体质者:平时易疲劳、怕冷、气短者。登山时务必放缓节奏,以不觉疲惫为度。
肝肾亏虚者:平时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者,须格外注意膝盖保护,建议选择平缓的步道。
不常锻炼的人群:不宜突然参加运动量大的登山活动。
慎重选择或禁忌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登山负荷较大,可能诱发疾病,建议选择更温和的运动。
重度肥胖者:体重过大,登山对膝盖的损伤风险成倍增加,建议先通过其他方式减重。
患有膝关节疾病及腰椎疾病的人群:膝关节、腰椎在登山时承受的压力较大,尤其膝关节在登山过程中反复屈伸,对膝关节软骨面的损伤较大,可能加重关节炎症状。此外,山路多崎岖,有可能出现膝关节及腰椎的扭伤诱发和加重旧疾症状。
为什么中医建议入秋后要多爬山
你明白了吗?
你周边有哪些适合秋天爬的小山呢?
你都爬过哪些山?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生命时报、广东省中医药局、慢病食疗指南、两步路等。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