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没有人希望中国人有能力设计和制造自己的喷气发动机!

2025年2月,美国国会听证会上,一位航空专家突然喊话:没有人希望中国能自己造喷气发动机。

这是他,也是美国的心里话。因为一旦中国掌握了这门技术,西方70年来在空中攥紧的那把锁,就真开了。

西方的技术封锁

西方卡中国航发技术,一直明着来。美国先靠“瓦森纳协定”,把航发要的高端材料、精密机床、核心零件全列进限制名单,不让企业卖给中国。

后来还加码搞“逐案审查”,只要是航发制造相关的设备出口,审批都变严,原来半年能交货,现在得等一年多,不少订单都因为审批卡黄了。

它还逼盟友一起卡,比如让欧洲航空企业别给中国发动机维修技术,连研发用的测试设备也不能卖。

北约情报机构也盯着,中国办航展、新机试飞都看,甚至翻国内航空企业的财报,从采购、研发投入里找技术突破的线索。

其实他们就是怕中国搞出自主技术,打破现有航空格局。这么层层堵,直接让中国航发陷入“买不到、造不出”的困境,早期国产战机的动力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被卡脖子的那些年

中国搞航发自主,不少是被“卡脖子”逼出来的。早年间国产战机发动机基本靠进口,像歼-10和早期歼-20,用的都是俄罗斯的AL-31F。

这发动机能飞,但限制多,尤其是维修——咱们自己拆不了修不了,得把发动机运到俄罗斯或他们指定的地方,来回要一两个月,单次维修费就几百万美元。

有时候训练强度大,发动机损耗快,等着修的功夫,战机只能停在地上,训练都受影响。

后来想引进更先进的117S发动机(苏-35S用的那款),谈判谈了五年,俄罗斯就是不单独卖,非要捆绑卖24架苏-35S整机,花了20多亿美元。

协议里还得每架配8个备用发动机,就因为人家不转让技术,咱们造不出来,只能多囤备件防战机“趴窝”。

那时候国产涡扇-10已经试用了,但性能跟不上:推力12.5吨,比AL-31F还低0.5吨,寿命只有2000小时,是美军F-119的一半。歼-20装它没法长时间超音速巡航,高难度动作也做不了,只能当过渡。

科研人员也明白,不搞出核心技术,永远受制于人。

正是这种处处受制的经历,让中国航发人下定决心,必须啃下涡扇-15这块“硬骨头”,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自主研发之路。

涡扇-15的突围路

涡扇-15从2006年第一次地面试车到2023年双发装机试飞,整整花了17年。

牵头的是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还有606所、624所、614所的联合团队,光核心研发人员就有上千人,遇到的全是世界级难题。

第一个坎是单晶叶片——涡轮叶片得在1800℃高温里高速转,普通金属根本扛不住

一开始只能靠进口,又贵还总断供,后来中科院金属所和航发集团组队攻关,搞出了DD6合金。

团队调了十几次配方,每次都要把样本放进高温高压罐里测试,试了三年多,终于能稳定扛住1800℃,性能比进口材料还高5%。

第二个坎是涡轮盘加工,这部件要结实还得轻,必须用粉末冶金技术,还不能有气泡杂质。

原来靠进口7轴机床,美国管控后机床到不了货,团队就和国内机床厂一起,硬生生搞出了国产7轴机床。

还有电子控制系统,得快速响应飞行员操作,比如切换超音速巡航和机动时,得立马调燃油和推力。一开始学国外的技术路线,试了发现不适合歼-20,只能推倒重来。

后来用了舰载激光武器的光纤技术,响应时间快了40%,刚好匹配歼-20的高机动需求。

2023年巴黎航展结束四天,装双涡扇-15的歼-20试飞了,在1.2万米高空做了“眼镜蛇机动”,还以1.8马赫飞了1小时,全程稳定。

测试数据显示加力推力18.5吨、推重比10.87,完全满足歼-20需求。

涡扇-15试飞成功,不光突破了核心技术,还带动国产航发产业链全面补位,西方的技术封锁慢慢不管用了。

产业链的全面补位

西方的技术封锁没拦住涡扇-15研发,更没挡住国产航发产业链升级。

就说高端机床,美国卡7轴、5轴机床出口,想卡住叶片和涡轮盘加工,可国内机床企业很快跟上,现在涡扇-15核心零部件加工,100%用国产机床。

材料突破也大,除了DD6单晶合金,发动机机匣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原来靠日本进口,现在中复神鹰这些企业能量产了——国产的比进口轻15%还更强,能减发动机重量、提推力。

还有航发特种密封件,以前买美国的,现在国产的寿命从500小时升到2000小时,能替代还便宜,只要进口三分之一价。

乌克兰MotorSich公司本来想和中国合作搞航发技术咨询,被美国施压黄了,反而倒逼咱们自己攻关。

比如涡扇-15的燃油喷嘴,原本想参考他们的,后来研发团队自己搞了新型多孔的,雾化好,燃油效率提5%还少碳排放。

现在整个涡扇-15产业链,材料、零部件到设备,98%都国产了,剩下2%是非核心通用件,不影响生产性能。

随着产业链完善,涡扇-15的技术还辐射到更多领域,形成了从军机到民机的连锁反应。

航发突破后的连锁反应

涡扇-15成熟后,最先受影响的就是歼-20的列装速度。现在空军的歼-20部队已经全都换上了涡扇-15,列装数量每年都稳步增加,而且还能搞更久的远海训练。

中国航发集团就借着涡扇-15的技术底子,研发了AEP100涡桨发动机,专门给大型无人运输机用的。

这款发动机在2025年完成了首飞,载重量能到15吨,比同类进口发动机多3吨,油耗还降了10%,目前已经开始小批量交给物流企业试用了。

另外,针对低空经济领域的中小型无人机,研发团队还搞出了600公斤推力级的高端涡扇发动机,从设计到成功点火就用了8个月,现在已经供给国内的无人机企业,用在小型货运无人机和特种作业无人机上。

就在军民领域的应用慢慢落地的时候,中国航发的自主之路也在朝着更高的目标走,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从来没停过。

结语

中国航发的突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现在,上游的合金材料企业正在扩大产能,比如某合金厂新建了两条DD6单晶叶片生产线,投产后能满足每年上千台涡扇-15的生产需求。

机床企业则在研发更高精度的9轴机床,为下一代航发的研发做准备。

整个航空动力产业,正在从“自主可用”向“自主领先”稳步推进,而这个过程,始终靠技术攻关和产业协同一步步扎实推进。

参考资料:

美航空专家急了:不卖中国,他回头自己造了就丸辣!.观察者网.2025-02-07

解放军官网:苏-35战机25日到货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海淘”.观察者网.2016-12-29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困局分析.航空知识.2013-09-27

美媒:歼20发动机在2-3年内将取得惊人突破.新华网.2012-08-24

涡扇-15发动机有多牛?.科技日报.2016-08-30

军方证实涡扇-15装机歼-20震撼西方国家.海外网.2013-08-13

涡扇-15_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科技   喷气发动机   中国人   发动机   机床   技术   国航   中国   美国   推力   航空   战机   产业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