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去某些人气很高的餐厅吃饭,菜端上来特别快,味道也都差不多?有时候你会疑惑:这菜不会是提前做好的吧?
确实是。近期,罗永浩在微博上点名西贝餐厅,说自己吃到的菜“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直言“太恶心”,这句话一出,舆论立马炸了。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我们100%不是预制菜。”双方各执其词,背后其实戳中了一个行业的痛点——越来越多的连锁餐饮依赖中央厨房和预制食材,却又极力回避“预制菜”这个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预制菜能省事、提效、赚钱,为什么很多餐饮老板不愿承认用的是它?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门店数超过10家的连锁餐饮企业中,有68.3%采用中央厨房的运作模式。
比如说某火锅连锁品牌在华南地区的门店,食材大多来自总部设立的中央厨房。鱼片、蔬菜、调料包等都提前处理好,门店厨师只需简单加热、配菜,15分钟内就能上桌。
这种运作方式,在效率和成本上都有优势:原材料集中采购更便宜,后厨空间更小,人工成本也能压缩。
虽然预制菜在一些地方可能不好接受,但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还是提供了便捷选择,而且在外卖和快餐行业中应用也很广泛。
但在接受不了的人这边,“预制菜”却成了一个难以启齿的词。很多人听到“保质期18个月的鲈鱼”,第一反应不是方便,而是“这还能吃?”
尽管食品科学上说冷冻+无菌技术可以安全保鲜,但中国人讲究的“新鲜”并不是技术概念,是对食物的认知和味觉经验。
在广州、潮汕、云南等地,现杀的活鱼、热气肉才叫“新鲜”。比如广州人买鱼,非得要鱼活着游来游去才满意;海南人早上六点前就去排队买还带体温的猪肉。
所以当预制菜开始进入这些地区,自然也会有抵触。一位潮汕网友说,如果以后到处都是预制菜,她宁愿回到“一天买两次菜”的老生活。
对于餐饮连锁企业来说,中央厨房和预制菜是扩张的利器,但在这个过程中,地方风味、厨师手艺和不同的菜单正在消失。
例如,一些品牌为了方便管理,门店只提供一种鱼、一种辣度,不能加辣、不能减辣。而曾经靠厨艺出名的师傅,在连锁店里变成了操作员,不再需要判断火候、掌握刀工。
这也说明为什么很多消费者吃预制菜会有种“没灵魂”的感觉。不是因为味道差,而是因为所有菜肴都被“预设”好了,没有个性、没有惊喜。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到2026年,有望突破一万亿元,预制菜已经成为风口。
但这个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消费者看不见它的生产过程,也很难判断它的品质。
过去人们可以走进后厨,看见厨师炒菜;现在只能看到包装袋、加热箱和保质期。不过也有部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为忙碌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便捷选择,尤其是在餐饮效率和食品安全上。
中国人的餐桌讲的是时令、讲的是本地、讲的是人情。预制菜可以成为一种选项,但那些在市场里挑菜、在小馆子现点现炒的场景,或许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新鲜日常”。
餐饮人回避“预制菜”标签,并不是因为它不能用,而是因为它还没能真正赢得信任。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