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正处于方向选择的十字路口。
AI板块经历一轮深度回调后热度降温,新能源赛道内部也明显分化,资金缺乏清晰主线。
回看今年4月以及6–7月的市场脉络不难发现,每当主线模糊、风险偏好回落之际,资金可能会转向两类方向:
一是具备产业突破预期的新题材,
二是有短期事件催化的节点。
而就在11月下旬,一个兼具技术突破意义与时间窗口的事件即将落地,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将首次飞行试验。
这不仅是商业航天的重要里程碑,也可能成为市场在震荡中寻找新共识的一个潜在观察窗口。
截至2025年,全球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已达15,621颗。
其中,低地球轨道(LEO)已成为新一代通信、遥感和物联网星座的主要部署区域。
目前,多个大型低轨星座项目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推进。
例如,SpaceX的“星链”系统已部署近9,000颗卫星,并保持较高发射频率。

而中国的“星网”GW星座和上海垣信“千帆星座”等计划虽已启动,但累计发射数量仍处于初期阶段。
这一节奏差异的背后,核心因素之一是高性价比、高频率的运载能力。
传统一次性火箭受限于成本与复用性,难以支撑万颗级星座所需的密集发射需求。
因此,发展可重复使用、大运力、低成本的商业火箭,成为行业共识。
根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朱雀三号的设计思路,并非追求极致参数,而是聚焦于可规模化、可维护、可复用的工程落地能力。

直接看数据:
运载能力:
其近地轨道(LEO)运力达21.3吨,支持“平板堆叠”式一箭多星布局,单次任务可部署30至50颗小型卫星,显著提升组网效率。
复用设计:
一子级采用垂直回收方案,目标复用次数达20次。若实现稳定复用,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低80%–90%,极大缓解大规模星座的资金压力。
材料选择:
箭体采用高强度不锈钢替代传统碳纤维或铝合金。该材料成本仅为碳纤维的1/10、铝合金的1/5;同时具备良好的高温耐受性,在再入过程中可减少对复杂热防护系统的依赖,运维复杂度大幅下降。
动力系统:
配备9台“天鹊-12B”液氧甲烷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约100吨,配合多次点火与精准制导技术,为回收提供可靠控制基础。
综合测算,朱雀三号的目标发射成本可控制在每公斤2万元以内,接近国际主流可复用火箭的当前水平,较国内现役一次性火箭降低60%–80%。

随着国内低轨星座建设逐步进入实施阶段,未来五年预计将有数千乃至上万颗卫星需要部署。
据行业估算,相关发射服务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朱雀三号的首次飞行,若能验证复用路径的可行性,将为后续高频次、低成本发射奠定坚实基础。
在轨道资源日益紧张、空间基础设施加速构建的今天,每一次成功的发射,或许对未来太空服务能力的一次积累。
或许值得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