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要腾飞,芯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节点。
芯片是现代科技大厦的基石,不管是智能手机、计算机到人工智能、物联网,都需要它的支撑。令人振奋的是,虽然面对美国的重重封锁,但中国的芯片产业却已经开始反击。
一台设备的出现,让我们打响了这场科技界的反击战。
自2018年中兴通讯遭受美国严厉禁令冲击以来,芯片就成为中美科技战略对抗的焦点。
美国将半导体产业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延伸工具,处心积虑地编织起一张严密的限制网络,试图全方位遏制中国在芯片核心技术上的发展。
2019年,美国商务部又将华为及其关联企业列入了“实体清单”,粗暴禁止美国公司向华为提供加工和销售服务,更不允许向华为转让包括芯片、EDA软件、半导体设计架构以及操作系统等在内的所有关键技术与产品资源。
此后,美国的制裁大棒不断挥舞,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过1200家中国企业,遭受到了无端的制裁与打压。
除了对中国企业实施精准打击外,美国还全力加速在本土重建芯片制造体系。
美国出台了《芯片与科学法案》,当时的拜登政府豪掷527亿美元,大力支持半导体制造与研发项目。
这一法案被外界解读为美国试图推动芯片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关键举措,揭示了他们想将中国芯片产业彻底边缘化的险恶用心。
与此同时,美国还积极推行“友岸外包”政策,拉拢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国际芯片巨头展开联合布局。
在其大力推动下,台积电先后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生产能力涵盖5nm与3nm等高精尖芯片制造,并计划在2030年前后全面投产。
据相关报道,美国政府为台积电提供了高达约66亿美元的巨额补贴,同时还通过税收减免、设备优先采购等优惠政策,大幅降低其在美国的运营成本。
他们试图用这种方法绑定芯片大企业,进一步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为了从源头上切断中国在先进制程芯片方面的发展,美国不仅严禁自家企业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还联合荷兰、日本等关键半导体设备出口国,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
荷兰ASML公司在美方的强硬要求下,被迫停止了对中国出口EUV光刻机,而这种设备是制造7nm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所不可或缺的工具。
此前,中国在这一高端设备领域主要依赖进口,尚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美国此举无疑给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此外,美国还与日本、荷兰达成非公开三边协议,联手限制先进DUV设备的对华出口。
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手段,迟滞中方在14nm以下成熟制程芯片的发展速度,进而将中国芯片技术牢牢锁死在中低端水平。
尽管面临美国全方位、高强度的多重封锁,中国芯片产业并未被吓倒,而是迅速调整战略,通过国产替代展开了绝地反击。
2023年,华为发布的Mate60Pro手机,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麒麟9000s芯片,其实际性能已经在某些方面逼近了业界先进水平。
而在2024年发布的麒麟9020芯片,更是在整数运算能力上,几乎追平了国外大厂的先进产品。
而中芯国际作为中国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更是在未获得EUV光刻机的情况下,巧妙借助DUV的多重曝光技术,成功实现了7nm级别芯片的量产。
他们的这一突破,为中国芯片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地增强了国内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心。
在存储芯片领域,中国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长鑫存储专注于DRAM芯片的研发与生产,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与不懈努力,成功推出了G4DDR5内存,其采用18纳米先进工艺,性能直逼国际大厂同类产品。
在合肥的长鑫存储工厂内,生产线日夜不停地运转,月产能直指273万片。
长江存储则在NAND闪存领域发力,成功推出294层3DTLCNAND芯片。
凭借这一先进技术,长江存储一举跻身全球NAND闪存技术第一梯队,与三星、美光等国际存储芯片巨头齐头并进。
而在武汉的长江存储工厂里,24小时不间断的晶圆流水线正在高效运行,生产效率位居行业前列。
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的出色表现,彻底扭转了中国存储芯片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从进口到国产替代的重大跨越,为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中国芯片产业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的不断突破,中国芯片的进出口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芯片进口量大幅下降,同比减少21.02%,进口金额缩水高达3500亿。
这一数据变化,并非是因为中国市场对芯片需求开始萎缩,而是因为国内芯片已经逐渐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有了价廉物美的国货,我们为何还要去买外国的东西呢?
与之相反,中国芯片出口,现在呈现出了迅猛增长的态势,2024年已经飙升至5427亿,涨幅高达25.6%。
中芯国际在2024年的营收预计超过80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生产计划簿上更是排满了来自亚洲、欧洲等全球各地客户的订单,这充分表明中国芯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以及全球客户的广泛认可与信赖。
如今,中国芯片产业,已经实现了从跟跑者到并跑者的华丽转身,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向领跑者发起冲击。
中芯国际凭借稳健的发展态势,稳居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的宝座,工厂里5纳米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订单多得应接不暇。
长鑫存储的DDR5内存成功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得到了国际市场的高度认可,其位于合肥的工厂还在持续扩建,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内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中国芯片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再到“抢着用”的跨越式发展,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尽管中美在芯片领域的竞争仍在持续,但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纷纷成为中国的重要用户,中国芯片的身影在非洲、南美等地区的科技展上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并受到了当地市场的热烈欢迎。
中国芯片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而相应地,美国的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巨头,由于失去了庞大的中国市场,业绩受到严重冲击,发展陷入困境。
台积电在美国建厂后,由于人工和用电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导致经营压力倍增。
全球芯片供应链这盘棋局变得越发复杂,而中国正在成为这个产业中的新兴力量。
而且,最近还有消息传来:中国的EUV光刻机已经开始测试,有可能会在今年三季度实现生产。
中国芯片业最后一块难啃的骨头,终于是要被攻克了。展望未来,中国芯片产业将继续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发展势头。
中芯国际已经计划,在2026年推出3纳米工艺的产品。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则紧盯高带宽内存市场,准备努力提升产品性能与市场竞争力。
中国芯片产业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两手抓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在全球芯片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从曾经的被卡脖子到如今成功掀桌子,中国芯片产业在短短几年间走过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发展之路,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3500亿进口订单的取消,是中国芯片产业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中,中国芯片产业必将走出一条光辉的道路,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地动力。
参考资料:
1.限制中国发展先进芯片,美国却突然发现成熟芯片快被中国主导了——新浪财经
2.国产芯片供给能力提升 业界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人民网
3.2025年中国物联网芯片行业进出口现状分析:贸易逆差逐渐缩小——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