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年前,这位史学家为何断言抗战必胜

87年前(1938年2月),武汉会战前夕,山河飘摇,中国大地笼罩在抗战烽烟之中。

时年仅36岁的雷海宗于《扫荡报》(汉口版)发表雄文《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

雷海宗以五千年文明史的宏阔视野,为这场民族存亡之战定位。开篇即振聋发聩:“此次抗战不只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大事,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他预计——中国文化的生死存亡即在此一战,民族复兴的“长久未来的远大前途,都系于此次大战的结果”。

而今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重读这篇诞生于至暗时刻的史家箴言。其穿透历史的洞见与警醒,今日读来,字字千钧,尤感先贤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深重忧思与那份穿越烽火的坚定信念。

书籍《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正版全新 ¥56.2 购买

本文正文摘选自“长城砖”版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 著 江沛 导读

因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此次抗战不只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大事,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我们若把中国与其他古老文化比较一下,就可得到惊人的发现。

埃及文化由生到死,不过三千年。公元前300年左右被希腊征服,渐渐希腊化。后来又被回教徒征服,就又阿拉伯化。今日世界上已没有埃及人,埃及文字,或埃及文化;今日所谓埃及的一切,都是阿拉伯的一部分。巴比伦文化的寿命与埃及相同,也同时被希腊征服,后来又阿拉伯化。

希腊罗马文化寿命更短,由生到死不过二千年;今日的希腊不是古代的希腊,今日的意大利更不是古代的罗马。

至于中国,由夏商之际到今日,将近四千年,仍然健在。

并且其他古族在将亡时,都颓靡不振,不只没有真正抵抗外患的力量,甚至连生存的意志也大半失去。它们内部实际先已死亡,外力不过是来拾取行尸走肉而已。

明 《帝王道统万年图》(局部)

至于我们此次抗战的英勇,是友邦军事观察家所同声赞许的,连敌人方面的军事首领有时也情不自已地称赞一声。我们虽然古老,但我们最好的军队可与古今任何正在盛期的民族军队相比,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我们有一部分的军队或者不能尽满人意,但略为研究军事历史的人都知道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军队也有因暂受挫折而纪律松弛的现象,也都有因缺乏经验而战力不佳的现象。并且我们不要忘记,今日中国的军队不是征兵,而是募兵。征兵虽也有缺点,但只有征兵才是长久可靠的军队。我们只有募兵,而其效能已几乎与征兵相等,这又是人类历史上稀有的奇事。

半年以来,我们大部的军队可以告无罪于国家民族;倒是后方的人,尤其是太平时代说话最响亮的人,当下一番忏悔的功夫。我们的前方,大致尚可与欧战时列强的前方相比;我们后方有责任有职守者的慌张飞逃,却与欧战时各国后方的镇静安详成反比例。这只足证明,连许多平日自诩甚高的人也没有达到征兵的程度,也就是说,还没有国民的资格。谈到此点,我们对前方将士的英勇更当感愧;若再懑怨他们不肯出力,使得我们不得不于敌人仍在数百里以至千里之外的时候三番两次地飞寻乐土,那就未免太无自知之明了。说得干脆一点,若看后方的情景,我们只配有纪律不佳与战力缺乏的军队!

清 《兵技执掌图说》(局部)

中国文化的寿命为何如此之长?今日因何能有如此英勇的抗战?中国至今存在,因为中国曾经返老还童,而别的文化一番衰老后就死去。每个文化发展的步骤,都是先由分裂的部落或封建的小国开始。后来小国合并为大国,列国竞争,国际的局面日愈紧张,国际的战争日愈激烈。最后一国出来吞并列国。统一天下,成了笼罩整个文化区的大帝国。帝国是文化的末期,此后只有衰弱,再分裂,以至于灭亡。别的民族至此都不能再维持。只有中国,于秦汉统一大帝国之后,虽也经过三国六朝的短期消弱,但后来却又复兴。复兴之后,政治制度虽不再有多少更革,文化潮流却代有进展。这是其他民族的历史上所绝无的现象。

……

中国文化前后有过两周,其他文化都只有第一周绝无第二周,都是一衰而不能复振。这一点是我们大可自豪于天地间的。我们不只寿命长,并且没有虚度我们的光阴,各代都能翻点新的花样。

雷海宗中国文化周期论(示意图)

注:雷海宗的“中国文化的两周”是其基于自身研究而得出的突破传统王朝史观的理论。可参考上图以及下行链接文章进行理解。

( ↓ 点击链接即可跳转阅读)

雷海宗丨中国文化第一周


中国文化为何能有第二周?这个问题与上面尚未解答的今日为何能如此英勇抗战的问题,可以一并回答。

中国文化的第二周可说是南方发展史。古代的中国限于中原,长江流域乃是边地,珠江流域根本与中国无关。秦汉时代奠定了三大流域的中国,但黄河流域仍为政治文化的重心。五胡乱华以后,南方逐渐开拓。此后每经一次外患,就有大批的中原人士南迁。五胡乱华,五代之乱,与宋室南渡时南迁的人数尤多。

并且一般的讲来,南迁的人是民族中比较优秀的分子,因为他们大多都是不肯受外族统治而情愿冒险跋涉的人。并且沿路的困苦危险远非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的今日可比。因而冒险南下的人中,又有一批被淘汰。到了环境迥异的南方之后,在卫生知识与卫生设备两缺的前代,因不能适应而死去的人,恐又不少。最后得机会开发南方的可说是优秀分子中选择出来的优秀分子。

所以二千年来,虽因外患来自北方而统一的首都始终设在中原,然而南方经济与文化的地位一代比一代重要,人口一代比一代繁殖,到最后都远超中原之上。此点可由种种方面证明,但由行政区域的划分可最清楚、最简单地看出南北消长的痕迹,因为行政区域的划分大致是以人口与富力为标准的。

宋 《春社醉归图卷》

春秋战国时代,除楚国与倏起倏灭的吴、越二国之外,所有的列国都在北方,可以不论。

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北方占其八:司隶、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幽州、并州、凉州;南方占其五:徐州、荆州、扬州、益州、交州。此时北仍重于南,是没有问题的。

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南北各占五道。北为陇右、关内、河东、河北、河南;南为淮南、山南、剑南、江南、岭南。经过晋室南渡与南北朝二三百年的对峙之后,南方已发展到与北方平衡的地步。

北宋分天下为十五路,北方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南方十路: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此时虽然北方失燕云于辽,失河西于夏,然而南北的悬殊仍甚可异,可见此时北方已较南方落后,唐末与五代的大乱必与此有关。

再经过宋室南迁与一度偏安之后,到明代虽然燕云与河西都已收复,然而二直隶十三布政司中,北方仍只占其五:京师、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南方占其十:南京、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满清十八省,北占其六: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南占十二: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到明清时代,很显然的中原已成南方的附庸了。

富力的增加,文化的提高,人口的繁衍,当然都与此有关。这种发展是我们第二周文化的最大事业。在别的民族已到了老死的时期,我们反倒开拓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新天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例外。

明 《岁华纪胜图》(“阅操”图)

此次抗战,虽显然的是全国参加,但因人力物力的关系,抗战的重心在南方,也是无可讳言的。这可说是我们休养生息了两千年的元气,至此拿出与亘古未有的外患相抗。因为以往外患都在北方,又因军队都是募兵,所以兵士大半都是由政府就地招编,当然以北人居多。历代对外失败,可说都限于北方,失败后就又有一批人士南迁。民族元气大宝藏的南方力量,前此向无机会施展。

偏安与割据的时代,南方当然有自己的军队,但都无足轻重。蒙古入主中国,编南人为新附军,也无重要地位。南方人士编成有用的大军,是满清时代的事。嘉庆初年川楚教匪之乱,官兵无用,平乱大半依靠乡勇。这是南兵第一次大显身手的例证。后来的太平天国与湘军,可说是两个对峙的南方大军。时至今日,中国军队的主力,不仅要从北方挑选,尤其要从南方编练,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军队素质的高低,不专靠体力与训练。每个士兵的智力、神经反应的迟速、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其他种种的天然禀赋,都有关系。尤其在近代的复杂战术之下,因为二千年来民族元气的南偏,南方的劲旅多于北方,也是当然的事。

注:本照片来自《哈里森·福尔曼的中国摄影集》,此人为美国记者,图中标语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准备反攻”。

中国虽然古老,元气并未消耗,大部国民的智力与魄力仍可与正在盛期的欧美相比,仍有练成近代化的劲旅的可能。二千年来养成的元气,今日全部拿出,作为民族文化保卫战的力量。此次抗战的英勇,大半在此。

最后还有一点,或者值得论及。按上面列表,我们第二周的文化今日已到末期。第一周的末期,前后约三百年。第二周的末期,由始至今方有百年;若无意外的变化,收束第二周与推进第三周恐怕还得需要一二百年的工夫。但日本的猛烈进攻使得我们不得不把八字正步改为百码赛跑。第二周的结束与第三周的开幕,全都在此一战。

第一周之末,有淝水之战(公元383年)。那一战中国若失败,恐怕后来就没有第二周的中国文化,因为当时汉人在南方还没有立下根深蒂固的基础。淝水一战之后,中国文化就争得了一个在新地慢慢休养以备异日脱颖而出的机会。

此次抗战是我们第二周末的淝水战争,甚至可说比淝水战争尤为严重。成败利钝,长久未来的远大前途,都系于此次大战的结果。第二周文化已是人类史上空前的奇迹;但愿前方后方各忠职责,打破自己的非常纪录,使第三周文化的伟业得以实现!

(本文完)


一点补充:

雷海宗在同年12月写就的《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可以看作《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的后续文章)中写到:

只看目前,我们是在抗战中建国。但若把眼光放得远大些,我们今日显然正在结束第二周的传统文化,建设第三周的崭新文化。从任何方面看,旧的文化已没有继续维持的可能,新的文化有必须建设的趋势,此次抗战不过加速这种迟早必定实现的过程而已。我们近来时常称今日为“大时代”,真正的意义就在此点。

……

抗战开始以前,著者对于第三周只认为有实现的可能,而不敢有成功的希望。抗战到今日,著者不只有成功的希望,并且有必成的自信。以一年半以来的战局而论,中华民族的潜力实在惊人,最后决战的胜利确有很大的把握。我们即或承认最坏的可能,最后决战我们仍然失败;但此次抗战所发挥的民族力量与民族精神仍是我们终久要创造新生的无上保障。

只有抗战胜利才有建设第三周的可能,而这时的雷海宗对中国文化第三周的实现已经有了“必成的自信”,由此可以看出,这时的雷海宗已经认定——此次抗战是必胜的!


作者简介

雷海宗(1902—1962),“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史学大家。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雷海宗先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代表作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国史纲要》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史学   断言   年前   中国   文化   今日   民族   军队   希腊   外患   埃及   中原   元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