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计?美国着急来华买船,中方免港务费,背后是一箭三雕?

2025年10月14日,全球航运圈被两份同步生效的政策文件炸了锅。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清晨抛出的收费通告,给中国背景船只加收高额费用,几小时后,中国交通运输部的回应紧随而至,不仅开出对等收费,更埋了条免费通道。

这场收费战背后,是简单对抗还是产业链的深度布局?

美国收费先坑了自己

特朗普政府的港务费政策来得迅猛又直接,10月14日北美东海岸时间一早,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的新规正式生效。

中国实体拥有、运营的船舶每净吨收50美元,中国制造的船每净吨18美元或每卸货集装箱120美元,汽车运输船等特殊船型每净吨14美元。

这笔费用绝非象征性的,中远海运和OOCL这样的巨头,一年单这一项就要多掏15.3亿美元。

对一艘10万吨级货轮来说,靠港一次就得多交500万美元,相当于很多中小航运公司的年度净利润。

美国想靠这招抬高中国航运成本,逼其退出美港口市场,顺便扶持本土造船业,但现实很快给了这份政策一记耳光全球航运本就是张紧密相连的网,动一个节点整张大网都会抖。

中国航运企业受影响的同时,依赖中国产业链的美国进口商也跑不掉,这笔成本最终大概率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给本就难解的通胀火上浇油。

更尴尬的是,美国根本没分清谁是对手谁是盟友,很多挂着外国旗的船,背后其实是美国资本在控制,这一刀下去难免砍到自己人。

高盛的报告早就点破,美国船队价值里40%是华尔街资本通过私募股权、航运基金掌控的,摩根大通、贝莱德这些巨头手里的船舶资产遍布全球。

现在美国自己加费,等于让这些资本躺着挨刀,再加上美国优先政策的积怨,国际航运公司更犹豫是否要继续投资美国港口了。

政策落地后,美国很快陷入两难,想收费用填补缺口,又怕吓跑全球船东,想打压中国航运,却发现本国进口商先喊疼。

无奈之下,美国只能悄悄调整收费范围,试图缓解舆论压力,但收上来的钱和流失的市场之间,根本找不到平衡的支点。

中方的精准布局

面对美国的硬招,中方的回应看似温和却暗藏玄机,北京时间同日出台的政策里,对美国国旗船、美资持股25%以上的船征收特别港务费。

标准从每净吨400元逐年递增到2028年的1120元,10万吨船届时单次就要交1亿多。

真正的关键藏在文件末尾的豁免条款里,中国建造的船舶免缴,空载来中国修船的也免缴,这可不是简单的优惠,而是给全球船东出了道选择题。

同样是10万吨船,一年挂靠五次中国港口,美国造的要花2亿,中国造的一分钱不用花,换谁都会算这笔账。

这招精准地打在了美国的软肋上,美国近十年几乎没造过大商船,2024年才造了5艘,而中国造船完工量是美国的232倍,全球市场份额连续16年第一。

船东们的实际选择其实很明确,与其买美国船交高额港务费,不如直接订中国船省成本。

中方的政策设计远比表面看的精细,不仅设置了年度最多收5次和仅首靠港口收费的封顶机制,还给企业留了优化空间。

船东可以调整挂靠顺序、设母子船转运,甚至通过重组股权降低美资比例来避费,这种给规则不给死路的设计,比强硬对抗高明得多。

更妙的是一箭三雕的效果,美船东想省钱,船厂想保市场,矛盾一下被激化,全球修船需求被引到中国,国内修船企业迎来稳定客源。

给中间国家船东留了退路,不想站队美国就来中国修船造船,既合规又有面子。

美国海事产业的致命短板

政策博弈的背后,是中美海事产业的实力鸿沟,美国想靠收费扶持造船业,可自家产业根基早就虚了。

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232倍于美国,集装箱船、散货船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81%、75%,而美国同类集装箱船造价是中国的6倍,造船周期还要长3倍。

这种差距不是一天造成的,美国造船业被《琼斯法案》这类保护政策拖累,成本高企、效率低下,工时成本是中国的4.3倍,本土船舶配套率只剩41%,关键设备全靠进口。

更要命的是劳动力断层,现有造船工人平均年龄52岁,年轻从业者不到15%,重建产业工人队伍至少要15年。

修船领域的差距更刺眼,2023年美国一艘航母和油轮相撞,修了8个月都没好,海军补给舰还得跑到韩国去修。

中国船厂不仅修得快,还能承接各种高端船型的维修,现在中方又给修船船免港务费,全球船东自然愿意绕远路来中国修船,毕竟既能省几百万港务费,又能早点重返航线挣钱。

美国的政策完全脱离了产业现实,想强制要求美国出口货物用美籍船运,可美国籍船舶总运力不到全球1.4%,最大船型还没国际主流船型的一半大。

按德鲁里咨询的测算,美国船的单箱运输成本比国际主流高50%以上,这哪是保护产业,分明是给本国出口企业加负担。

深层博弈

这场港务费之争,早已超出了港口本身,演变成资本与规则的较量,中方把美资持股25%以上纳入征费范围。

这个标准和中国《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接轨,能穿透多层持股,精准盯上美国资本控制的船舶。

这一下戳中了美国的隐秘优势,美国造船少,但靠资本控制着全球大量航运资源,是全球第四大船东国,船舶资产达1164.47亿美元。

现在中方加费,这些资本要么交高额费用,要么调整股权结构,已有企业开始设立中性控股实体,降低美资比例,美国资本的隐形控制力正在被削弱。

更深远的是对全球航运规则的影响,中方用成本杠杆引导市场选择,打破了按国别分类的传统壁垒,转而看建造地和航次目的。

这种不讲政治讲数字的规则,恰恰符合航运业哪里划算往哪去的本性,在燃油新规、保险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这种政策型成本成了企业决策的关键。

华泰证券的分析显示,短期船公司会调整船舶部署,推升运价,长期来看,中国籍油运、散货公司相对受益,而美国相关企业受损更重。

但比运价波动更重要的是产业流向的改变,2025年1-9月中国新船订单占全球56%,政策加持下这个比例还会攀升。

美国不是没有察觉,但应对起来捉襟见肘,调整收费范围治标不治本,想扶持造船业又没产业基础,想保住资本利益又怕市场流失。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拟,若中美海运成本增15%,美国通胀会上升0.8个百分点,这让特朗普政府陷入两难。

这场博弈远没结束,中国用一套规则组合拳,把对抗变成了引导,既守住了利益又拓展了空间。

美国看似主动出击,实则陷入了自己挖的陷阱,全球航运格局会不会因此加速向中国倾斜?美国会不会放弃保护主义转向务实合作?

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每一艘船的订单里,也藏在每一次港口的靠泊选择中。

信息来源:

光明网:《中方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今起正式施行》,2025-10-14

中国网:《交通运输部印发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2025-10-1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财经   港务   美国   中方   着急   中国   船东   航运   全球   船舶   政策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