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入伏,闷热难熬的“三伏天”就要正式拉开帷幕了!俗语说:“春夏养阳”,三伏天,正是体内阳气最容易被湿邪“欺负”的时候,得想办法给它撑腰、鼓劲儿!别一听“扶阳”就觉得深奥难懂,其实厨房里随手可得的宝贝就藏着大能量。今天咱们就聊聊三伏天里最该多吃的3种“扶阳”好食材,配上简单好做的家常方子,让你顺顺当当、舒舒服服地过夏天!
一、羊肉:温中暖下,三伏里的“暖宝宝”
可别被“伏天吃羊”吓一跳!夏天吃羊肉,听起来热上加热?非也!羊肉性温味甘,是补中益气、温养脾胃的一把好手。三伏天里,我们常常贪凉,冷饮、空调轮番上阵,脾胃最易受寒湿所困。这时候适量吃点羊肉,就像给身体内部点起一个温暖的小火炉,驱散寒气,振奋阳气。它丰富的优质蛋白和铁质,更是对抗夏日疲惫的好帮手。
推荐食谱:红烧羊肉炖白萝卜
1. 羊肉切块,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大火煮沸焯烫3分钟,捞出洗净沥干(这一步去腥膻很关键)。
2. 锅里放少许油,下冰糖小火炒化成琥珀色糖色,立刻倒入羊肉块翻炒上色。加入姜片、葱段、八角、香叶炒香,烹入料酒、加老抽、生抽翻炒均匀。
3. 倒入足量热水(一定要没过羊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盖子慢炖1小时。
4. 白萝卜去皮切滚刀块,加入锅中,继续炖煮30-40分钟,直到萝卜软糯、羊肉酥烂。最后尝尝味道,适量补点盐,开大火稍微收浓汤汁即可出锅。
羊肉温补之力,配上白萝卜的消食化痰、通气利水,简直是天作之合!萝卜吸饱了羊肉的鲜美汤汁,入口即化,羊肉则炖得酥烂入味,毫无膻气。热乎乎地吃上一碗,五脏六腑都暖洋洋的,那股子被湿气黏住的滞重感一扫而空,浑身都透着舒坦劲儿。
二、生姜:升发阳气,厨房里的“驱寒高手”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民谚流传了千百年,自有其深意。生姜性温,味辛,就像身体里的一把小扫帚,能温中散寒、发汗解表、开胃止呕。夏天我们贪凉饮冷,或者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寒气容易入侵,导致胃部不适、手脚发凉、没精神。吃点姜,能有效驱散这些寒气,振奋脾阳,让身体暖起来,气机通畅起来。
推荐食谱:醋泡姜
1. 仔姜洗净,晾干或用厨房纸擦干水分(全程不能沾生水,否则易坏),切成薄片,撒上盐抓匀,腌制1小时左右杀出水分,挤干备用。
2. 锅中加入清水、洗净的紫苏叶、黄冰糖,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5-10分钟,煮出漂亮的紫红色和香气。关火,捞出紫苏叶。
3. 在紫苏糖水中加入白醋和盐,搅拌均匀,彻底放凉(必须完全冷却)。
4. 将处理好的姜片放入干净无油无水的玻璃罐中,倒入完全冷却的紫苏糖醋汁,确保汁水没过姜片。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浸泡至少24小时即可食用。
紫苏的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与姜的温中驱寒相得益彰。黄冰糖的甘润缓和了姜的辛辣,白醋则增添了清爽开胃的酸味。腌渍好的姜片呈现出迷人的淡粉色,入口先是微酸微甜,随后姜的温辛感缓缓升腾,脆嫩爽口。早上夹几片佐粥,或者餐前吃一两片,瞬间唤醒沉睡的胃口,暖意从胃里升腾起来,赶走空调带来的那点虚寒不适,特别舒服。
三、黑豆:补肾益精,低调的“固阳能手”
黑豆,别看它黑不溜秋,在中医眼中可是“肾之谷”!它性平味甘,入脾肾二经,最擅长补肾益阴、健脾利湿、活血解毒。黑色入肾,肾为先天之本,阳气之根。夏天出汗多,消耗大,肾气也容易亏虚。吃点黑豆,能滋补肾精,稳固阳气的基础,同时其利水渗湿的作用,又能帮助身体排出湿浊,减轻负担。它富含优质植物蛋白、花青素、维生素E等,营养密度极高。
推荐食谱:黑豆紫米红枣桂圆粥
1. 黑豆、薏米、芡实比较难煮,提前浸泡3-4小时(或隔夜)。紫米、干百合、红枣、桂圆肉洗净即可。
2. 将所有处理好的食材(除干桂花外)一起放入砂锅或电饭煲中,加入足量清水。
3. 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或用电饭煲的煮粥/杂粮粥功能),慢熬1个小时,期间注意搅拌防止糊底,直至所有豆类、米粒都开花软烂,粥变得浓稠顺滑。
4. 关火前10分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或红糖调味(桂圆、红枣本身有甜味,也可不加糖)。盛入碗中,撒上一小撮干桂花增添香气,即可享用。温热或放凉后吃都很美味。
黑豆固肾气是主角,紫米补血益气,薏米芡实健脾祛湿,百合清心安神,红枣桂圆温补气血。各种食材的精华在一锅慢炖中充分融合,粥体软糯香滑,口感丰富。桂圆、红枣自然的香甜浸润其中,温润滋补而不燥热。清晨喝一碗,唤醒沉睡的身体;晚上喝一碗,温暖脾胃助眠。它稳稳地给身体打下坚实的根基,让阳气有源可生,有本可固,对抗夏日的消耗特别给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由“秀厨娘”原创,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