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机场、咖啡馆、图书馆,是小屏笔记本的主场,那时候,谁手上拎着一台11英寸的小本本,谁就是“移动办公”的先锋代表。
戴着耳机,一边敲着键盘,一边喝着拿铁的年轻人,几乎成了轻办公场景的模板,而如今,苹果自己亲手给这类设备盖上了“过时”的章。
2025年9月1日,苹果正式将 MacBook Air 11英寸(2015早期版) 列入过时产品清单。这意味着,用户今后将无法再通过官方渠道获得维修、技术支持等服务。
这款曾经风靡一时的小巧笔记本,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苹果并不是第一个做小尺寸笔记本的厂商,早在十多年前,屏幕尺寸低于13英寸的笔记本市场,曾是PC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VAIO P 和 VAIO X 是刷街神器,小到能塞进衣兜,大到能让你掏空钱包,华硕的 EeePC 则是另一种操作,主打“便宜+小巧”,不少学生党和上班族靠它入了门。
在那个“轻办公”刚刚兴起的年代,小本本横扫机场、教室、咖啡馆,几乎成了标配,不管是写PPT、回邮件,还是假装在赶稿,装得像模像样就已经赢了一半。
别看这些小本本看起来精致,真正用起来才知道,“轻”也是有代价的,小尺寸带来的不是便捷,而是性能上的妥协,由于机身太小,散热空间受限,处理器功耗必须压低,性能自然也就缩水。
就拿当年的 VAIO P 来说,虽然能装进风衣口袋,但连高清视频都不一定能流畅播放,苹果自己的12英寸无风扇 New MacBook,设计再好看,性能依旧被用户吐槽为“只能写文档、刷网页”。打个比方,有时候连网页都卡得你想关机。
再说键盘体验,11英寸的机身,键盘不得不缩水,键帽变小、键程变短,长时间码字简直像在用牙签敲豆腐,别说写小说了,回个长邮件都能按到崩溃,触控板也因为尺寸限制让人抓狂。
就算你忍了性能和打字问题,续航也让人头大。
11英寸的MacBook Air算是小屏本中续航最强的,但和iPad那种“一天一充”的体验比,还是差一大截。
其实早在2010年,乔布斯发布初代iPad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他说,iPad将成为手机和电脑之间的“第三类设备”,专为那些轻度需求的用户设计,比如看网页、刷视频、回邮件。
听着是不是很耳熟?这些不就是小屏笔电当年想抓住的市场吗?结果很快,iPad就用一己之力把小屏笔电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它更轻薄、续航更强、娱乐体验更好,关键是触屏交互天然适合轻办公和娱乐。
不仅如此,iPad背靠App Store,应用生态远超传统PC,各种为触控优化的App,不仅能跑,还跑得流畅,相比之下,小本本的软件生态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当用户发现iPad + 妙控键盘不仅能打字、还能追剧,甚至还能修图时,小屏本的优势就彻底失去了。
苹果当然也看得明白,与其继续做11英寸MacBook,不如让iPad Air、iPad Pro配上妙控键盘,直接把这部分用户圈住。
所以说,小屏笔记本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的,是被“亲哥”iPad换下场的。
别误会,小屏笔记本的“死”,不代表小尺寸设备没人用了,相反,人们对“轻便办公”的需求从没减过,只是设备形态发生了变化。
iPad接过了接力棒,现在折叠屏手机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像三星Galaxy Z Fold、华为Mate X这一类产品,其实本质上就是想把平板“折叠”进裤兜里。逻辑很简单:不在乎你多小,而是在乎你“小”的同时好不好用。
但问题也来了,折叠屏手机现在遇到的问题,和当年的小本本几乎一模一样:续航短、太重、太厚。换句话说,设备小归小,体验差还是没人买账。
11英寸MacBook Air的退场,其实就是是形态的进化。小屏笔电被取代,关键还是因为在“轻便+实用”这场赛跑中,iPad和折叠屏跑得更快。
苹果这次亲手为它盖棺定论,也是在承认:这条路,走不通了。从小屏笔电到iPad再到折叠屏,未来谁最能打,才最有话语权。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