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高通骁龙峰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了句话,把通用机器人行业的问题点透了。
他跟高通的侯纪磊对谈时说,现在机器人行业看着热闹,其实还在“黎明前的前夜”,最大的麻烦就是各家技术路线差太多,研发资源散了,关键突破慢得很。
为了破这个局,宇树已经把自己研发的“基于视频生成的世界模型”全开源了,连模型、数据集带代码都放出去了。
老实讲,这步棋在行业里算挺大胆的,毕竟现在谁家都捂着自己的技术。
王兴兴把通用机器人的发展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步其实已经做到了,机器人能完成复杂的固定动作,比如跳个舞、打套武术,动作流畅度和精度都不错。
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那些表演型机器人,基本都处在这个阶段。
但这只是个开始,就像学开车,先学会固定路线倒车入库,离上路开任意路线还差得远。
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让机器人“听指令做任意动作”。
比如你说“把桌上的文件递过来”,它得能把这句话转换成具体的动作,伸胳膊、抓文件、递到你手里。
王兴兴说宇树正盯着这个目标,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能突破。
本来想觉得这步不难,但后来发现,难就难在“任意”两个字,文件可能在桌子左边也可能在右边,可能叠着也可能散着,机器人得实时判断怎么动。
第三步是“跟物理环境随便交互”,比如在没提前规划的会议室里,你说“拿水”,它得自己找哪里有水,是瓶装的还是桶装的,怎么拿过来。
王兴兴预测明年下半年能做到这步。
但最关键的还是第四步,“高成功率”。
他说80%、90%的成功率根本不够用,比如家里让机器人拿杯子,十次有一次摔了,谁还敢用?必须得做到99.9%,还得能拆手机这种精细活,才算真能用在实际场景里。
想实现这四步,现在有两个坎特别难迈。
第一个是线缆问题,王兴兴说这东西是机器人可靠性的大麻烦。
就说工业机器人,发展了几十年,还是老出线缆故障。
机器出问题,十次有六七次是线缆的锅,要么磨坏了,要么信号断了。
我之前跟做工业设备维修的朋友聊过,他们说修一次线缆不仅花钱,还得停机,耽误生产。
为啥线缆问题这么难解决?王兴兴说主要是线缆太多,通信协议又老。
他举了新能源汽车的例子,以前传统汽车线缆能有100公斤重,后来换了新协议,线缆少了很多。
机器人其实也能这么干,比如让关节和手臂上的相机共用一根通信线,一下就能少一半线缆。
但说实话,现在没几家企业愿意花心思搞这个,毕竟研发新协议要花钱,不如坏了再换线缆来得省事,短期看省钱,长期其实更麻烦。
第二个瓶颈是终端AI的功耗,中小型机器人理论上AI运算要200到300瓦的功率,但机身就那么大,根本装不下这么费电的芯片。
而且就算装下了,电池也撑不住,几十分钟就没电了,还得散热,一散热就有噪音,搞不好还会出故障。
王兴兴说,终端AI的峰值功耗得控制在100瓦以内,平均20到30瓦才够用,差不多比手机芯片费一点。
这就意味着,不能光靠堆芯片性能,还得在算法上想办法省点电。
面对这些问题,王兴兴觉得光靠一家公司不行,得全行业一起使劲。
他选择先从开源下手,把宇树的世界模型放出去。
现在这个模型在GitHub上已经有5000多个星标了,200多家企业和高校一起参与改进。
有几家公司用这个模型做了环境交互的原型,以前机器人做决策要2秒,现在0.8秒就够了。
他说现在这些模型离商业化还远,藏着掖着没意义,不如大家一起优化,先把行业蛋糕做大,这有点像OpenAI早期开源模型的思路。
除了开源,王兴兴还说要学手机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经验。
你看手机行业,大家都用USB-C接口,充电器随便换,不用每家都搞不一样的,省了不少事。
新能源汽车也是,统一了通信协议,零件能通用,供应链效率高多了。
但通用机器人行业现在就没这个规矩,光传感器接口就有8种,你家的传感器装不到我家机器人上,多浪费资源。
他还提到操作系统安全的问题,现在80%的机器人用Linux系统,漏洞不少,要是被攻击了,机器人可能失控。
他说要是有公司能搞定Linux的底层安全,宇树特别愿意合作。
毕竟每家都自己搞安全,又费时间又费钱,不如一起定个标准,大家都省事。
其实通用机器人行业现在就像一群人走夜路,各自走各自的方向,反而慢。
王兴兴的想法很实在,把技术共享出来,学其他行业的成熟经验,大家凑在一起找对路,才能走得快一点。
现在行业还在“黎明前的前夜”,想早点看到天亮,还得靠这种“一起干”的思路。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