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深圳广州”集群登顶

9月1日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

《2025全球创新指数》

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

在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中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

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跃居榜首



成绩获得并非偶然

近年来

广州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科技自立自强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抢占全球科技前沿方面
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

01

多项科技国之重器落户广州



近年来,多个科技国之重器落户广州,令广州科技星光熠熠。


去年,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建设管理的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建成、列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该船具备全球领先的11000米深海钻探能力,承载着人类探索地球深部奥秘的梦想。



2月28日,全球首个海陆结合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南沙启动建设,为可燃冰安全开发与海洋碳中和研究提供核心科技支撑。


3月25日,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生命科学领域大科学装置人类细胞谱系设施也启动建设。这座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战略平台,将绘制涵盖发育、疾病、衰老三维的动态细胞图谱,为精准医疗提供核心支撑。


02

强大科研助重大成果持续涌现



日益强大的科研能力,助力重大科技成果持续在广州涌现。







03

创新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如今,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5万家,是2015年的7倍多;其中,规上高企达6988家,上市高企118家,占全市境内上市公司75%。广州还拥有全球独角兽企业24家,数量居全国第四,其中希音稳居全球前十。


创新主体数量的持续迸发,离不开广州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广州构建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设立科技创新母基金,新建14个概念验证中心。


依据国家有要求、广州有基础、市场有前景三大原则,广州抢先布局6个未来产业赛道。目前,相关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超过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40个。






智能无人系统领域,广州集聚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企业文远知行、全球Robotaxi第一股小马智行。


具身智能领域,广州聚焦具身机器人“大脑”“小脑”关键技术,广汽GoMate、小鹏Iron、里工F1、高擎机电“小海”等产品在工业操作、服务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


细胞与基因领域,广州围绕细胞治疗产品研发和基因编辑、靶向递送技术攻关,依托强大临床资源和广州实验室、广州健康院、生物岛实验室等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体系,加速新药研发、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广州以5G/6G和量子技术为双核,集聚广东省新一代通信院、华师中大3个省级量子实验室等科研力量,建成全国首个6G太赫兹原型平台,2024年承担全省42%量子重点研发项目。广州集聚艾佛光通、程星通信等一批掌握5G关键技术的企业和国盾量子、启科量子等一批量子领域领军企业。


前沿新材料领域,广州形成“研发-转化-制造”闭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需求和具有未来产业意义的颠覆性材料研发,以广州纳米院、黄埔材料院等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引领,中国纳米谷、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广州云埔工业园等园区集聚,金发科技、天赐材料、方邦电子、鹿山新材等17家上市公司形成龙头效应,儒兴科技、迈普医学、南砂晶圆等一批“隐形冠军”突围“卡脖子”技术,在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


深海深空方面,广州重点开发深海钻探平台、海底作业机器人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无人潜航器。依托“梦想号”万米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装置等大国重器及66家顶尖涉海科研机构,打造深海国家战略支点。广州还重点推进可回收运载火箭、卫星应用、深空资源探测及开发等技术,加速商业化场景落地。





04

科教人才根基厚实



广州科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才和科教资源的支撑,目前,全市ESI全球前1%学科增至150个,入选“国家工程师团队”数量全国第二;在穗外籍人才数量比2019年底增长51.1%,居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165万人,全国第一;广州还构建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培育体系,助力尖端成果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诞生。




05

全链条服务体系的精准赋能



广州打造“1+1+N”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成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5家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网络。


2024年10月以来,广州聚焦“制造业立市”战略目标和“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构建“调研-摸查-对接-服务-反馈”全链条供需对接工作机制,累计为76家创新主体,解决645项需求,征集32家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解决方案200余份,推动27对机构建立对接机制,促成9对机构成功签约。





人才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变量。广州深化产教融合,支持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依托暨南大学广州知识产权人才基地、粤港澳国际知识产权人才港、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共同建设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实践基地等人才港和人才培养基地,已培育约5.5万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广州还在不断拓展人才生态的“朋友圈”,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识产权人才港”与“粤港澳青年商标品牌交流实践基地”合作,十家知名企业正式入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识产权人才港,累计引进4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30家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中新知识城。人才与机构的双向奔赴,让广州的知识产权人才生态既有“厚度”又有“广度”,夯实广州在知识产权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根基。






从支撑“深圳-香港-广州”科创集群登顶,到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的全球治理,广州以知识产权的全链条突破,书写创新之城的新高度。


未来,广州将继续以

“全球视野、湾区担当”

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

推动科创集群向更高水平迈进

让更多“广州创新”走向世界

为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贡献更坚实的“广州力量”


来源 | 广州日报、广州市场监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科技   广州   深圳   集群   全球   知识产权   人才   领域   量子   材料   粤港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