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国际元素最丰富的机器人盛会——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展会首日,奥比中光官宣两款重磅新品——国内首款“一机多模”3D激光雷达,以及业内最适合户外机器人的双目3D相机。
“闷声做大事”的奥比中光,一举刷新了机器人视觉感知的边界,向市场释放了两重信号:持续攻克机器人场景、进阶全领域能力矩阵。
奥比中光在发布会中表示:“此次发布不仅是单个技术参数的刷新,更意味着奥比中光机器人感知产品矩阵的全面升级,从‘机器人之眼’到‘产业中台’,奥比中光有能力理解应用需求,有底气突破场景边界。”
此次发布会,奥比中光展出了行业领先的机器人感知产品矩阵,包括首发的3D激光雷达Pulsar ME450、双目3D相机Gemini 345Lg,以及前不久在美国上市的双目3D相机Gemini 435Le。
其中,Pulsar ME450是行业首款支持多种扫描模式的dToF 3D激光雷达,满足多样化场景下的测量需求,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叉车、物流车、割草机等各类机器人导航、避障,也可用于测绘领域。
“机器人时常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比如静态扫描时更关注点云稠密性与还原度,而在运动感知时则需要快速响应的数据反馈。”奥比中光激光雷达研发负责人郭伟在发布会中提到,ME450率先实现非重复式、无加密重复式、均匀加密重复式三种扫描模式灵活切换,有效弥补了业内同类产品仅能支持单一模式的局限。
不仅灵活,而且精确可靠。奥比中光提到,在与同类激光设备共射对射的情况下,ME450具备极低飞点率;在80kLux强环境光下,噪点率同样远小于同类产品。
Pulsar ME450满足多样化扫描场景需求
Pulsar ME450点云效果展示
这是奥比中光面向机器人场景的又一次能力延伸。作为国内最早深耕机器人细分赛道的企业之一,奥比中光已服务全球数百家机器人企业,构建了覆盖深度相机(包括单目结构光、双目结构光、iToF)、激光雷达等3D视觉全领域技术路线的机器人视觉感知产品矩阵。
郭伟认为,机器人行业的主流方式是通过融合方案来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而奥比中光作为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少数把3D传感所有主流技术都做了的公司,具备低成本快速部署的优势,这是极其重要的竞争壁垒。
此次发布会的另一重磅新品——Gemini 345Lg,是专为户外机器人而生的一款高可靠性双目3D相机。
奥比中光泛机器人产品中心高级产品经理贾欣欣介绍,Gemini 345Lg主要具备两大优势,一是高可靠性,可轻松应对-20°C至65°C的极端环境,兼备抗震能力和IP67防护能力,保障机器人在极限高低温、剧烈震动颠簸环境中持续稳定输出高性能数据,并且在经历恶劣环境后,仍能正常稳定运行;二是超大视场角,深度双模视场角高达104°×87°/91°×78°,RGB视场角达137°×71°,IR视场角130°×95°,拥有领先行业的极致视野。
图/Gemini 345Lg
“在机器人领域,这是目前工作温域最广的双目3D相机,特别是突破了耐高温性能。“贾欣欣介绍,“可以说Gemini 345Lg是目前行业内最适合户外机器人和严苛环境的双目3D相机,为商用割草机、巡检机器人、农业机械等场景提供可靠的三维视觉支持。”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户外动力设备(OPE)市场稳步增长,2025年预计达到300亿美元以上市场规模。其中北美、欧洲为最主要需求市场,规模占比超过80%。
找准方向,持续研发。奥比中光自研技术积累超过20年,机器人领域落地应用近10年,已成长为“机器人之眼”的“单项冠军”。
奥比中光介绍,2016年公司发布行业首款主动双目芯片,2022年发布行业首款为机器人视觉定制的主被动双目芯片,目前的机器人感知产品矩阵已全面覆盖双目、结构光、iToF、dToF、激光雷达等主流技术路线,灵活适配AMR、巡检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机器人的多样化场景应用需求。根据媒体报道,如今,国内平均每10台服务机器人里,就有7台拥有奥比中光的“眼睛”;机器人视觉产品已成功出海销往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值得关注的是,奥比中光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场景布局已逐步得到盈利验证。公司日前披露,预计今年1月至5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6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7.18%左右;归母净利润5500万元左右,较上年同期增加8643.86万元左右,实现扭亏为盈。
未来,在物理AI的浪潮中,视觉感知将成为机器人融入物理世界的重要基础。作为“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奥比中光将持续夯实“护城河”,加速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演进。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