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上海长乐路的梧桐树下,一栋栋红瓦洋房静静矗立,这些被列入历史保护建筑的老房子,许多产权登记册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氏——贝。
这个从明朝中叶靠卖药材起家的家族,历经风雨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坐拥近千套房产,子孙中走出无数哈佛毕业生,却从未登上富豪榜。
他们如何在上海滩坐拥“隐形地产帝国”,又靠什么让家族荣耀延续五个世纪?
明世宗嘉靖元年,一个操着浙江口音的药商支起了摊位,木牌上写着“贝记药号”,主人叫贝兰堂。
彼时的苏州是江南商业重镇,药材贸易兴盛。
但贝兰堂却与众不同,穷人可赊欠,重病患者免费送药,遇上灾年还会支起大锅熬制防疫汤药,这份医者仁心为贝家积累了难以估量的商誉。
不同于普通药商的小本经营,贝兰堂很有商业头脑,也很快建立了医药产业链,他开设药材加工厂,三间临街药铺很快扩展为“贝氏五联号”。
到万历年间,贝家已跻身“苏州四大富户”。
此时贝家第六代传人贝启祚做出一个重要决策,将医药利润投入金融领域,在苏州开设“贝记钱庄”,办理存贷款和汇兑业务。
从此时开始,贝家的经济实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至乾隆末年,贝家资产估值已达白银30万两,相当于当时苏州府半年的赋税收入。
民国四年,贝理泰创办上海银行,推出“一元开户”政策,允许最低1元银元开户,甚至接受铜钱存款。
这在当时被外国银行视为不体面的做法,却让普通市民第一次走进银行。开业首年,上海银行存款额即达50万元。
贝理泰的金融智慧更是出众,他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分散于投资房地产、外资银行、留存备用金。
这种稳健的策略让上海银行在金融风潮中安然无恙,反而吸收了大量倒闭钱庄的存款,到1930年代,上海银行分支机构遍及全国,成为民国时期资本最雄厚的华资银行之一。
当贝理泰在金融界叱咤风云时,同代的贝润生则在房地产领域大展拳脚。
清末民初,上海人口激增,租界扩张,土地价格飙升,贝润生敏锐捕捉到商机开始囤地,先建里弄住宅出租,再开发公寓楼出售。
至1930年代,贝润生名下房产多达932处,分布在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及华界,月租金收入超过5万银元。
这些房产多为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和新式里弄,单套建筑面积少说也有80平方米,按当前市值估算,单套价值普遍超过2000万元。
即便家底雄厚,贝家的家教是十分严格的,家训始于明代,有三条必须不能触碰的底线原则。
首先子孙18岁前不能花太多钱,只能领取基本生活补助和教育经费,金额相当于普通职员月薪,如需额外支出,需提交详细计划书并经族老会审。
贝聿铭少年时在上海读书,每月生活费仅15银元,与普通学生一样。
第二条就是男性子孙必须留学海外,优先选择哈佛、剑桥等名校。
专业限实用学科,留学费用由家族基金支付,但毕业后必须回国工作至少3年,否则需偿还双倍费用。
第三条更为严格,家族每五年会组织一次内部考核,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商业案例分析、国际形势研判等。
不及格者扣除当年家族分红,连续两次不及格则失去核心资产继承权。
据贝氏后人回忆,1947年的考核中,一名分支子弟因对马歇尔计划分析失误,被暂停分红三年。
同时贝家非常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建筑。
苏州狮子林对贝家而言不仅是私家园林,贝润生要求子孙每年清明必须在此举行祭祖仪式,这样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贝聿铭。
历经百年变迁,贝家在上海近千处房产多数保留至今,这些房产改革开放后通过落实政策逐步收回产权。
目前贝家约三分之一的房产由家族信托持有,用于长期租赁。百分之四十作为历史保护建筑,由政府指定机构管理,贝家收取定额租金。
剩余三分之一由分支家族成员自主管理,部分改造为艺术空间或高端民宿。
与其他豪门不同,贝家子孙极少出现在富豪榜或娱乐新闻中,为人处世十分低调。2019年贝氏家族向苏州博物馆捐赠1亿人民币用于文物保护,却未要求冠名。
在苏州狮子林的问梅阁前有一块贝润生手书的石碑,刻着“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八个大字。
这八个字,道出了贝家传承的本质精神,真正的家族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财富积累,而是制度、文化、精神的接力。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刻本
《上海金融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
《贝聿铭传》,迈克尔·坎内尔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
《近代苏州商业史》,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年
哈佛大学校友会档案,1960-2020年捐赠记录
《贝氏家谱》(内部资料),1998年修订版
《上海历史保护建筑产权名录》,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0年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