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突破!掌握此能力,将彻底重塑全球产业

编辑丨木木

文丨木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国一旦掌握芯片的技术闭环,将惠及全球人类的方方面面”

如今中国芯片技术在不断发展与突破,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意识到,芯片行业规律一直都被中国打破。

许多业内人士不由感叹,如果中国真的掌握了技术,那么立刻就能够实现全球通吃。

中国芯片是如何一步步的打破规律的?

中国技术突破

中国科技的引力与斥力:一场正在上演的棋局

中国科技究竟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拽回原地,还是在积蓄着一股掀翻棋盘的能量?这并非选择题,而是同时发生在中国身上的两种现实。

第一种力量,我们称之为“依存引力”。

它像地心引力一样真实而沉重,将中国牢牢吸附在现有的国际技术体系中,扮演一个追赶者的角色,这种引力,体现在那些我们造不出来的东西上。

比如芯片每年超过原油的进口额,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道无形的枷锁。

还有工业软件,它不是简单的代码,而是一整套工业文明的操作系统,我们恰恰缺少这个“系统”。

更别提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着上限的领域。碳纤维,航空航天的“黑色黄金”,技术被美日锁死。

高端精密机床,工业的“母机”,我们的工厂能造出无数产品,却造不出造产品的顶级机器。

这些就是将我们向后拉扯的“引力”。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力量“破局斥力”。

这股力量充满野心,它的目标不是追赶,而是要摆脱引力,重塑规则,它的核心逻辑,被台积电前COO蒋尚义一语道破。

他警告世界:当芯片制程逼近物理极限,技术迭代放缓,游戏规则将不再是“谁更精”,而是“谁更便宜”。

到那时中国凭借无可匹敌的成本控制和规模化能力,将发动一场“价格战”,实现全球市场的“通吃”。

这套“学习-规模化-成本化”的组合拳,正是中国斥力的底层代码,它曾在LED、太阳能等领域屡试不爽,现在这股力量正瞄准芯片。

芯片这场交锋的核心风暴眼

芯片是引力与斥力交锋最激烈的战场。

在这里“引力”的作用无比清晰,光刻机等核心设备的缺失,让我们在尖端制程上步履维艰,像一个被捆住双脚的舞者,空有想法却施展不开,这是我们被“卡脖子”最痛的地方。

然而“斥力”的反击,却打出了一套出人意料的牌。

它没有选择在2纳米、3纳米的战场上与巨头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更聪明的策略:在技术相对成熟的领域,疯狂扩张产能。

这看似是“技术倒退”,实则是一场“降维打击”,当中国大陆的成熟芯片像潮水一样涌向市场,凭借价格优势,足以侵蚀台积电等巨头赖以生存的市场根基和利润来源。

蒋尚义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当巨头的利润被不断稀释,他们投入下一代技术研发的资金就会捉襟见肘,技术进步的“摩尔定律”节奏,可能因此被来自中国的“市场规律”打乱。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一方想守住技术高地,另一方则要釜底抽薪。

那么除了用市场和成本优势发动“斥力反击”,还有没有更具想象力的方式?有没有可能,直接绕开眼前的技术壁垒?

台积电前研发副总林本坚的比喻,或许给出了答案,他提到就像AI领域的DeepSeek,通过非传统路径实现了惊人突破一样,半导体领域也可能存在“殊途同”的奇迹。

我们不必执着于用更精密的光刻机,去雕刻更小的晶体管,或许通过新材料,或者新的芯片架构,我们能用相对“粗糙”的工艺,实现与高精度芯片同样甚至更强的性能。

这就好比你非要造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而我却另辟蹊径,发明了能直接瓦解金属结构的“声波枪”,目标一致但路径完全不同。

这正是中国产业战略的迷人之处:双轨并行。

一方面在成熟赛道上,将“破局斥力”的规模化、成本化优势发挥到极致,抢占市场,为自己输血。

又在基础科学和前沿领域持续投入,寻找那条能彻底“变道超车”的非线性路径。

这不再是简单的追赶,而是在探索一种全新的游戏玩法。

这股力量开始向整个工业版图蔓延

芯片战场的逻辑,能否复制到其他被“引力”束缚的领域?

对于高端机床和碳纤维这类同样依赖工艺积累的产业,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先在中低端市场站稳脚跟,形成绝对优势,完成资本和技术的原始积累,再步步为营,向上蚕食高端市场。

这是一个清晰可见的路径。

先让世界离不开中国的普通机床,再让他们用上中国的高端机床。

但对于工业软件和高端医疗设备,情况更为复杂。

这两个领域,仅仅依靠“成本化”的斥力是不够的,工业软件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和无数工厂的实践数据。

高端医疗设备的背后,则是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密制造的深度融合。

它们更像一个需要精心培育的“生态系统”,而非单一产品,在这里“破局斥力”需要升级。

它不仅要懂制造、懂市场,更要懂得如何去浇灌基础科学的土壤,如何去搭建一个让医生、工程师、科学家能共同协作的平台。

这提醒我们,那股掀翻棋盘的力量,必须演化出更多形态。

在这场引力与斥力的漫长博弈中,未来会走向何方?

一种可能是,“引力”持续占据上风,我们在几个关键技术点上久攻不克,斥力虽强,却始终无法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

中国会成为一个极其强大的“应用国”和“改进国”,但在源头创新上,依旧受制于人。

我们将生产世界上最多的商品,却无法定义下一个时代。

另一种可能是“斥力”最终突破了临界点。

当芯片领域的破局模式被成功复制并升级,应用到机床、材料、软件等所有关键领域,那股无形的“引力”将被彻底挣脱。

那时的中国,将不再仅仅是一个不再被“卡脖子”的制造业强国,它会凭借自己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全球多个高科技领域的规则重塑者。

结语

从“摆脱依赖”到“制定规则”,这是一个世界级玩家的终极蜕变。

对于中国重塑全球还有什么想表达?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6-28《研发水平全球第一梯队!中国6G,迈向全域智能》

【2】光明网2025-06-28《研发水平全球第一梯队!中国6G,迈向全域智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科技   中国   能力   产业   全球   技术   斥力   引力   芯片   领域   市场   力量   机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