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悲剧告诉咱们,即便富士山炸了也不能收留日本人!

对于加沙,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里的哭喊与硝烟,几乎成了新闻里的常态。但你知道吗?这事的定性,可能远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就在最近,联合国甩出了一份厚达72页的报告,里面的指控可谓触目惊心——以色列正在对巴勒斯坦人犯下包括杀戮、制造严重身心伤害在内的四项“种族灭绝”罪行

说白了,一个民族正在自己的故土上,被系统性地抹除生存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一场远在中东的悲剧,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太大了!这场持续了上百年的历史清算,就像一面血淋淋的镜子,照出了一个关乎我们未来的、

代价高昂的历史教训

今天,咱们就来讲讲这堂课,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

一、从“应许之地”到“人间炼狱”,谁点燃了巴勒斯坦的百年战火?

说起来,巴勒斯坦这片土地,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都曾是这里的古老居民。

犹太人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025年就在此地建立过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可惜后来王国覆灭,犹太人被罗马人驱逐,开始了长达1800多年的全球流浪。

等到19世纪末,欧洲掀起反犹浪潮,犹太复国主义思潮随之兴起。

1897年,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明确提出,要在他们的文化故土——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

然而,此时的巴勒斯坦早已是阿拉伯人世代聚居的家园。一个要回来,一个不愿走,这矛盾不就来了吗?

偏偏这个时候,搅局者出现了,那就是英国。一战期间,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并对其进行“委任统治”。为了方便自己“分而治之”,英国人耍起了殖民者的老套路。

他们一边在1917年发布《贝尔福宣言》,公开表示“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为犹太人大量移民大开方便之门;一边又为了安抚阿拉伯人,发布《巴勒斯坦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移民和购买土地。

英国人左右逢源,可苦了当地的阿拉伯人。

二战后,几十万从纳粹集中营解放的犹太人无家可归,在国际舆论的普遍同情下,本就棘手的巴勒斯坦问题被英国甩给了联合国。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著名的181号分治决议。可这份决议,怎么看都有些偏心。当时只占总人口不到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分到了巴勒斯坦57%的肥沃土地;而占人口三分之二强的阿拉伯人,却只分到43%的贫瘠土地。

这种不公的划分,阿拉伯人自然无法接受,为日后的五次中东战争埋下了最深的火种。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通过一次次战争,不断蚕食阿拉伯人的土地,将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可以说,今天加沙的人间炼狱,正是这场持续了百年的、系统性的生存空间挤压的最终恶果。

二、“脱亚入欧”与“生存空间”,一个似曾相识的侵略剧本

说到这,你是否觉得这一幕有些眼熟?一个民族,打着自己“特殊”和“优越”的旗号,就认为自己有权剥夺另一个民族的土地和生存空间。这样的剧本,在咱们亚洲,也曾血淋淋地上演过。而导演,就是日本。

近代以来,被称为“日本近代之父”的福泽谕吉,就提出了臭名昭著的“脱亚入欧”论。他公开宣称,对待“支那”、朝鲜等亚洲邻国,不必讲什么同情,模仿西洋人对付他们就行。

在这种论调的影响下,日本人普遍产生了“大和民族高于其他民族”的种族优越感。尤其是在战胜了中国和俄国后,这种自信更是空前膨胀。

当这种种族主义思想,落实到国家行为上,必然就是侵略扩张。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首相近卫文麿就是一个狂热的种族主义分子。他曾公开宣称,世界各国分为先进、后进、劣等三种,英美是先进,日本是后进,而中国、印度等都属于“劣等”。他甚至侮辱性地声称“支那只是一个固有的名词,不能看做一个国家”。

1940年,近卫内阁正式抛出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听着名头挺响亮,说白了,就是要把日本放在核心位置,让整个亚洲都听他摆布,谁不听话就灭了谁。

所谓的“日中亲善”、“同文同种”,不过是为了掩盖其“亡我中华”狼子野心的虚伪幌子罢了。从南京被屠戮的30万军民,到731部队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侵华日军用无数反人类的罪行,完美诠释了这种种族主义的残暴。

三、血泪的镜鉴:我们的善良,为何必须带有利齿?

现在,我们把巴勒斯坦和中国的历史放在一起看,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规律就浮现了出来。悲剧的源头,往往都始于对一个以“民族优越”为名、行“生存扩张”之实的群体的纵容。

无论是犹太复国主义,还是日本军国主义,其内核都是一样的:将自己民族的利益,凌驾于其他民族的生存权之上,并认为这种掠夺是天经地义的。

日本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尊强凌弱,欺软怕硬”的特质。他们崇拜古代强大的中国,同样也蔑视近代衰弱的中国。对于弱者的反抗,他们非但没有怜悯,反而会激发出施虐的疯狂,甚至把杀人当成“乐趣”和“比赛”。

更可怕的是,直到今天,日本右翼仍有人在为军国主义辩解,极端分子还在鼓吹大和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

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从未对自己犯下的、堪比纳粹的种族主义罪行进行过彻底清算的邻国,它的潜在危险性,我们绝不能低估。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巴勒斯坦人的血泪就在眼前。它告诉我们,善良和人道主义,如果给错了对象,就不是慈悲,而是对自身未来的背叛。

所以,结论必须说得清清楚楚,不留任何模糊空间。面对一个历史上曾对我们犯下滔天罪行,且至今没有彻底悔改的民族,我们必须保持最高警惕。

因此,即便富士山爆发,也绝不能开门收留日本人。这不是冷酷,这是从历史的血泪中汲取的、必须被铭记的清醒。

参考资料:

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根源:殖民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文理导航.2013

侵华日军的种族主义特征.世纪.2015

加沙的苦难,周而复始.新华网.2025-03-26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新华网.2008-12-2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历史   富士山   巴勒斯坦   日本人   悲剧   犹太人   民族   阿拉伯人   日本   种族主义   中国   土地   联合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