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本土品牌日益受到青睐,不少国产品牌凭借出色的产品和用心的设计,不仅在国内收获认可,更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但在这股国货热潮中,也存在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部分打着“国货”旗号的品牌,其实控股权已掌握在外资手中。
它们依旧沿用我们熟悉的中国名字和形象,赚取着国内消费者的钱。
曾几何时,“大宝,天天见”这句亲切的广告语时常在耳边响起,它旗下的SOD蜜、日霜、晚霜也是很多人家中必备的护肤品,说是民族化妆品的标杆一点儿不夸张。
但好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熟悉的“大宝”早就不是中国品牌了。
大宝品牌诞生于1985年,曾经是国产护肤品中的佼佼者,尤其在低端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它的SOD蜜系列产品更是深入人心。
不过,从2003年开始,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低端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大宝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都开始逐年下滑。
面对这种困境,大宝也曾尝试向中高端产品转型,但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
当时大宝的掌门人杜斌觉得,趁着企业效益还好,早点找个“好人家”嫁了是明智之举。
于是在2008年7月30日,美国强生公司正式完成了对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的收购,这笔交易总价值高达23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当时中国日化行业的并购记录。
刚开始大家都担心大宝要被雪藏,毕竟好多国货被外资收了后就没声儿了。
没想到强生还真没撒手,后来不仅给大宝办了十周年庆典,还帮着扩充产品线,又是出保湿系列又是搞男士护肤,连高端精华都做出来了。
营销也跟着年轻起来,找林更新、张一山代言,还跟电视剧搞合作,天猫店销量都涨了不少,也算是不错。
说起中华牙膏,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国货老字号”。
它那经典的包装上,华表和天安门的图案再熟悉不过,陪着一代又一代人早起刷牙。
但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个从名字到形象都充满中国味的品牌,其实早在1994年,就已经和欧洲企业联合利华走到了一起。
中华牙膏早在1954年就已面世,在七八十年代,它几乎成了每个家庭洗漱台上必备的“国民牙膏”,人气和口碑都达到了顶峰。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少国际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这也让许多像中华牙膏这样的老牌国货,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为了挽救自己的公司,1994年中华牙膏的母厂——上海牙膏厂,与欧洲的快消品巨头联合利华携手,共同组建了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
在这次合作中,联合利华以现金出资1800万美元,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
而上海牙膏厂则主要提供了生产所需的地皮、厂房和机器设备作为投入。
除此以外,根据协议联合利华每年要拿出其销售额的1.8%,作为品牌使用费支付给上海牙膏厂。
这份合同还包含一项保护性条款:如果到2000年时,中华牙膏的销量低于合资前的水平,上海牙膏厂有权收回品牌。
不过估计连上海牙膏厂都没有想到,联合利华居然这么阴。
一开始,他们想力推自己的洋品牌“洁诺”,可老百姓根本不认账,货架上的洁诺卖得比中华牙膏差远了。
怎么办?联合利华干脆换了个套路——既然“中华”这个名字这么值钱,那就接着用!
他们保留了牙膏的中草药配方,包装还是红底白字,广告里还请来明星唱《中华力量》,把民族情怀拿捏得死死的。
您别说,这招还真管用,中华牙膏的销量不降反升,市场份额一度冲到21%,成了国内牙膏界的“顶流”。
可赚的钱呢?大部分都进了联合利华的腰包,中方只能收到点可怜的品牌使用费。
更绝的是,联合利华一边用“中华”的名号赚钱,一边悄悄扶持自己的洋品牌。
比如后来推出的“清扬”洗发水,就是靠中华牙膏的销售渠道铺遍全国的。
再看看中华牙膏自己,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包装变年轻了点,产品创新几乎停滞,高端市场早就被黑人、高露洁这些品牌抢走了。
有人开玩笑说,中华牙膏就像被圈养的大熊猫,看着风光,其实早就失去了野性。
说起哈尔滨啤酒,那可是咱中国啤酒界的“老祖宗”了,1900年就有了,算下来快一百三十年历史。
小时候谁家办酒席、朋友聚餐,桌上摆瓶哈啤都特常见,尤其在东北那更是硬通货。
然而谁能想到,这么个国民老牌子,早就成了美国企业的囊中之物。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啤酒虽然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啤酒巨头,被称为“东北王”,但发展中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那个时候中国的啤酒行业正迎来一波外资涌入潮,不少国际品牌重新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全球最大的啤酒酿造商,美国的安海斯-布希公司(简称AB公司)出手约55.8亿港元,收购了哈尔滨啤酒集团的相关股权。
这场股权之争在当时相当激烈,AB公司与竞争对手SAB集团围绕哈啤股权,在香港联交所展开了多轮交锋。
最终AB公司成功胜出,由于其持股比例已超过九成,触发了强制性收购条款,从而完成了对哈啤的全面收购与私有化。
自此,哈尔滨啤酒在成为AB公司旗下品牌后,在经营与发展上也逐步迎来了一系列新的调整与转变。
AB公司向哈啤派驻了高层管理人员,在酿造、运营、财务、销售等多个领域引入了其经验。
借助AB公司的市场营销和渠道优势,哈尔滨啤酒也从一个主要在东北地区销售的品牌,开始走向全国,甚至在华东等南方市场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不过,哈尔滨啤酒的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
2008年,比利时的英博啤酒集团以52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美国的AB公司。
这次并购也改变了哈尔滨啤酒的命运——由于当时哈啤已是AB公司的成员,它自然也转为英博旗下品牌。
此后,随着英博与AB整合为百威英博集团,哈尔滨啤酒便成为这一世界级啤酒企业版图的一部分,延续至今。
说到苏泊尔,大家厨房里大概都有几件它家的产品吧?电饭煲、高压锅什么的,确实挺好用的。
可或许有的人不知道,这个我们一直以为是国货的品牌,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被外国公司收购了。
1994年,创始人苏增福和他的儿子在浙江台州创办了这个品牌。
最初他们从压力锅产品起步,随着业务不断成长,苏泊尔在2004年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炊具企业。
不过,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后续的发展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与阻力。
面对国内炊具市场日益饱和的局面,创始人苏增福感到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恰在此时,法国SEB集团向苏泊尔抛出了橄榄枝,表达了收购意向。
自2006年起,苏增福家族便陆续向SEB转让手中持有的苏泊尔股份。
截至2007年,SEB已持有苏泊尔52%的股权,正式成为这家中国炊具企业的控股股东。
这桩收购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同行企业都担心会造成市场垄断。
到2016年,苏增福家族在苏泊尔的股份只剩下0.01%不到了,也就是说,苏泊尔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家法国企业。
很多人以为SEB集团将苏泊尔收购后会扔在一边不管,可没想到,SEB愣是把它给盘活了。
被控股后SEB没瞎折腾,反而给苏泊尔输了不少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2006年到2022年,苏泊尔的营收从20亿涨到了201亿,足足翻了十倍,还连续好几年入选“中国人最喜爱的品牌”。
SEB也赚得盆满钵满,光分红就拿了一百多亿,现在持股市值都快400亿了。
虽说现在苏泊尔是外资控股,但厨房里那口熟悉的炒锅、用惯了的电饭煲,还是当年的老味道,这大概就是老国货和外资合作最理想的样子吧。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