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刚发布iOS 26时,鲁Sir也是作为小白鼠,第一时间将手里iPhone 16 Pro更了Beta 1版本,当时尝鲜完,讲真对它是又爱又恨。
至于“爱”啥?苹果倾力打造的“液态玻璃”(Liquid Glass)设计语言,一改以往系统版本的扁平化,初看也的确让鲁Sir眼前一亮,APP图标不再是冷冰冰的平面贴图,手指划过时,图标边缘的光影就像水银般流淌起来。
在系统App底部Tab栏、通知栏等,那块“玻璃”边缘还会随着你的动作微微变形、折射,活脱脱像弹跳的果冻。库克这回在“表面功夫”上,确实没糊弄人。
至于“恨”啥?记得刚升Beta 1版本时,Bug一堆,就算开了高刷,只要用久了,疯狂发热、掉帧,手机直接成暖手宝。
当然最逆天的还得是“液态玻璃”跟底层背景打架,当初底层背景模糊度不足,尤其控制中心的易读性稀烂。
不过如今iOS 26已经熬到了Beta 4和公测版,江湖传言优化了不少,鲁Sir更新后也发觉卡顿情况有所减少,相较Beta 1更稳定。
那么问题来了:有了性能开销看起来很大的“液态玻璃”效果,iOS 26的流畅度会不会开倒车?也正好在推iOS 26正式版前,前瞻一波它的流畅度,是否值得升级尝鲜?
于是鲁Sir将iPhone 16 Pro送进了鲁大师实验室,分别测试了其在iOS 18.5和iOS 26 Beta 4两种系统版本下的流畅度。(PS:Beta 4和公测版版本号均为23A5297m,基本可视为同一版本)
首先是代表反应速度的核心指标——响应时延平均值,咱总共实测了12款App不同操作的时延,每项测试50遍后求平均值。通过汇总,iPhone 16 Pro在iOS 26 Beta 4版本下,平均响应时延124.63ms,而iOS 18.5为127.66ms,虽说iOS 26响应更快,但3.03ms差距实在太小,两个系统版本可视为同一水平。
当然,如果响应时延忽快忽慢,波动太大,卡顿感也会更明显。因此以下响应时延的标准差则反映了响应速度的稳定性。iOS 26响应时延标准差为9.58ms,iOS 18 9.46ms,差异仅为0.12ms。此等微小差距同样表明,两者响应稳定性也没啥区别。
接下来则是衡量任务完成速度的完成时延。不论是完成时延,还是标准差,iOS 26和iOS 18两者流畅度数据依旧很接近,未拉开明显差距。因此在任务完成速度的体验上,两个系统版本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再提高点压力负载——20款APP连续冷启动总完成时延,相当于记录从点击第一个应用到最后一个应用完全加载就绪的总耗时。iOS 26表现并没有拉胯,总完成时延为27611.23ms,小幅领先iOS 18的27941.6ms 1.18%。
紧接着是APP展开动效最大帧间距、动画平滑度,前者指标反映的是App展开过程中动效,每一帧的时间内,图像变化的长、宽与屏幕边长的比值,数值越小代表动画越细腻。
后者则指的是App在启动过程中,屏幕画面实际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条曲线越趋近于一条光滑的曲线,那么这个值越接近理想数值1,动画也就越平滑。
APP展开动效最大帧间距,iOS 26 为9.26%,iOS 18为9.52%,两个系统版本比值接近且均处于优秀区间;动画平滑度,iOS 26与iOS 18依旧基本持平。
综合以上详尽的测试数据,鲁Sir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结论:核心流畅度指标包括任务响应速度、完成速度、稳定性、动效连贯性等,iOS 26 Beta 4与iOS 18.5 维持了高度一致的水准,因此两个系统版本在日常使用场景,基本感受不出任何差别。
当然,这一切数据都基于鲁Sir手里这台iPhone 16 Pro,所以回到文章开头:“iOS 26值不值得升级尝鲜?”这个问题。
如果是iPhone 16系列,鲁Sir个人认为目前可以尝鲜一波,首先A18芯片性能肯定是充足以消化iOS 26的额外开销,其次Beta 4相较Beta 1优化明显,卡顿频次低了不少,日常流畅度和iOS 18并无差异,易读性有改善,最多也就功耗高些导致续航减少。
不过嘛,如果是iPhone 13往前的老机器,处理器、电池本就差几档的前提下尝鲜iOS 26,有点像是用“能耗换体验,”那各位就得谨慎评估下,建议观望正式版用户反馈后再决定也不迟。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