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公路学会消息,2025年国际桥梁大会(IBC)奖项相关评审工作已于近日完成,4座中国桥梁上榜,分别是黄茅海跨海通道、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双堡特大桥、广州南沙聚星桥、宜宾市岷江大桥扩容改造工程。
黄茅海跨海通道
乔治•理查德森奖
黄茅海跨海通道连接珠海金湾与江门台山,海域段约14公里。控制性工程包括黄茅海大桥(主跨2×720米的三塔斜拉桥)及高栏港大桥(主跨700米的双塔斜拉桥)。主桥采用“双曲面独柱塔+分体式钢箱梁”设计,实现了力与美的融合,特别是“小蛮腰”形索塔简洁优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项目在多塔斜拉桥结构体系、风振控制技术、工业化建造、分体梁线形控制、智能建造技术及绿色施工实现了创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图源: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
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双堡特大桥
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双堡特大桥位于重庆武隆,是渝湘复线高速控制性工程。设计采用2×405米上承式钢管混凝土连续拱桥跨越“W”形深谷,是已建世界最大跨度连拱桥。针对该桥研发了“浅挖拱座+桩基础”的复合式中央拱座基础、连跨拱桥拱肋平衡施工自动控制技术、拱肋节段三维激光扫描数字预拼技术、70兆帕管内灌注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等创新成果,解决了山区连跨拱桥建造关键技术问题。其造型如云端双虹,与自然完美融合,展现了现代桥梁的艺术之美。
图源: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南沙聚星桥
亚瑟•海顿奖
广州南沙聚星桥为景观人行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南沙新区蕉门河中心腹地。桥梁方案以三地联心联手、汇聚新星为设计概念,使用三肢结构,横跨蕉门河与乌洲涌交汇处,以最短距离便捷连通三岸。桥梁结构采用155米超大跨径、1/21超坦矢跨比的三肢钢箱拱,在建筑空间、结构尺度、基础条件、经济指标等各项因素的制约下,从建筑与结构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出发,独创了三肢大跨径超坦拱结构,采用了软土地基上建造超大跨径、超坦拱桥的成套技术,并运用冗余度互等的动态增量控制设计方法,实现了桥梁在文化内涵、建筑造型与结构受力方面,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
图源: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宜宾市岷江大桥扩容改造工程
阿巴·利希滕斯坦奖
岷江大桥建于1973年,是宜宾市第一座公路桥梁,主桥为55+100+100+55米空腹式上承式混凝土拱桥,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跨径混凝土拱桥的代表桥型。为处治桥梁病害并解决近年来桥梁堵车问题,该工程充分利用原桥结构进行扩容改造,使桥梁通行能力提升50%,并满足现行规范最高通行标准。工程保留了原桥风貌,为宜宾市民和中国拱桥建设保留了桥梁记忆,同时为同类型拱桥扩容改造提供了工程借鉴。
图源: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据悉,国际桥梁大会(IBC)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工程师协会主办的具有颇高声誉的国际桥梁学术会议,在世界桥梁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大会奖项设立于1988年,是桥梁界最负盛名的奖项,被誉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
编辑:任思源
校对:盛媛
转自建筑时报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