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一)

距离洛阳市南郊6公里处的伊河,四周山青水绿、万象生辉。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












伊河东西两山崖壁上有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龙门石窟。





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等朝代的断续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宾阳三洞是3座并排着的石窟,坐西向东,以中间的座宾阳中洞最为豪华。



宾阳洞是中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

据《魏书》记载,此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分别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工程始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终于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仅完成了居中的宾阳中洞,南北二洞主体造像由唐代雕凿而成。

宾阳中洞三壁造三世像,从南向北依次为过去世佛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主佛释迦牟尼的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固有的粗狂敦厚之风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

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

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从宾阳三洞处拾级而上,即到万佛洞。此洞因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千尊佛像而得名。佛像甚小,只有4个厘米高。

万佛洞是唐高宗时期开凿洞窟,为前后室结构。窟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86米,结跏跌(读作fū jiā)坐于仰覆莲束腰八角形高台座上,高肉髻,饰波状水涡纹。面部丰满圆润,宽额丰颐,胸部隆起,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施说法印。主佛背光上部左右壁面,雕刻有众多供养菩萨,姿态各异,均坐于缠枝梗莲座上,与正壁大型造像共同构成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的造像题材。



窟内南北两壁排列着密密麻麻的一万五千佛,壁基雕刻有两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乐人,分为舞伎和乐伎。舞伎翩翩起舞,乐伎手持箜篌、钹、笛、筝、琵琶、排箫等乐器。前壁窟门两侧各高浮雕一身天王。

在窟顶雕有一个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有一圈楷书大字:"太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窟门甬道北侧有题记:"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天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从这两则题记可知:该洞完工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由大监姚神表和皇宫中的内道场禅师智运两位女性发愿开窟,为天皇(高宗李治)、天后(武则天)、太子(李显)和诸王祈福而雕刻一万五千尊佛像。

前室长方形,平顶。前室后部正中的窟门两侧各造一尊力士,勇猛刚健、孔武有力。前室南北壁下层各高浮雕一狮子,为龙门最精美雄浑的高浮雕狮子,惜在20世纪三十年代被盗凿,北壁狮子现藏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南壁狮子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前室南壁上部西侧紧挨力士的一圆拱龛内,造一尊观世音菩萨像,高85厘米,面额残,赤足立于圆形仰莲座上。左手提净瓶垂于体侧,右手执塵尾搭于肩上,身躯微呈" S "形,姿态优美自然,被誉为龙门唐代最美观音像。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57年来龙门石窟参观,看了这尊观世音造像后,触发灵感,创造性运用到自己表演的京剧艺术形象中。

万佛洞是龙门石窟有确切纪年的、造像组合一铺九尊最为完整的中型洞窟,其布局严谨,构思精巧,既展现了佛国的神圣与庄严,又使净土世界温馨的和风扑面而来。由宫廷内官和僧尼主持建造的阿弥陀五十二菩萨与"一万五千佛"的造像组合,是龙门石窟唐代洞窟新出现的形式,体现了宫廷内流行的佛教信仰时尚。

敬善寺洞在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656-663年)开凿,功德主系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之母、纪国太妃韦氏,窟内造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前室造二菩萨、二力士像,该窟造题材及布局组合较为特殊,个性比较突出。






摩崖三佛为唐武周时期的洞窟,系三世佛题材。

三世佛也称三宝佛,是三个佛世界的佛,一是裟婆世界的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佛,二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三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无量寿佛、无量光佛,藏传佛教称月巴墨佛)也称横三世佛。


摩崖三佛因未凿出封闭的洞窟而采用开放露天的形式雕造出三尊坐佛及其胁侍而得名。整组造像突出居中而坐的弥勒佛的至尊地位,反映了武则天利用佛教弥勒信仰为称帝制造舆论的事实,工程随武周政权结束而中辍,所留下的半成品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

从摩崖三佛再往西走有一眼泉,泉眼下聚一泓池水。泉水来自龙门西山中部偏北之山岩上的数个溶洞,泉水自洞悬流而下。如果用物堵塞洞口,洞内水声若锣鼓声,因此而名之为“锣鼓泉”。

锣鼓泉不远处,伫立着一块墨绿底白花的美丽石头,这是洛阳牡丹石。

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因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的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故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非常好看。

走不多远,又见一块大石头。

这一块是梅花玉,也是产于洛阳,我国特有的历史名玉。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得名。此玉富含铁、锌、钠、镁、钾、钙等微量元素,收藏价值极高。

第557号窟清明寺为唐代洞窟,也是前后室结构。正壁造阿弥陀及二菩萨三尊大像;前后室壁面其他小龛造像精巧,特别是菩萨姿态优美,服饰多变。洞窟内外众多造像题记反映了唐高宗初年关中大移民的史实。

同样位于龙门西山中段的惠简洞,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单室结构,窟内正壁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大型弥勒像,两侧侍胁弟子、菩萨,因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奉先寺主尊卢舍那佛,又俗称"小奉先寺”。

再往前,又是一眼泉和一池水。泉名“老龙窝泉”,位于西山中段的老龙洞北侧,为一南北狭长水池,泉水自山窍深处涌出,聚于池中形成深潭。

潭水幽静碧绿,中生翠绿水草,饮之甘冽。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时得一名叫"应龙"的神龙相助,此处即神龙卧榻休憩之所,故称老龙窝。

老龙洞不愧为藏龙卧虎之地,里面甚为宽大敞亮。








这个老龙洞其实也是一个唐代洞窟,由自然溶洞开凿而成,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窿顶。窟内壁面遍布大小不一的佛龛,分布无规律,造像内容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1

标签:历史   洛阳   造像   宾阳   洞窟   菩萨   佛教   石窟   释迦牟尼   龙门   唐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