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天刚亮,老刘像往常一样,裹着厚羽绒服下楼快走。一阵冷风吹过,他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低声嘟囔:“现在这天,不锻炼才怪病缠身。”

刚说完,脚下一滑,整个人重重摔在地上,幸好路人帮忙,才没出大事。
“冬天不能停锻炼”,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共识,但你知道吗?
寒冷天气下运动,其实隐藏着不少健康风险。尤其是60岁以后,一些原本以为健康的锻炼习惯,反而可能变成“健康杀手”。
医生提醒:老年人在冬天锻炼,不仅不能“硬撑”,还要格外警惕这3个误区。否则,不但锻炼无效,甚至可能伤身。

为什么越是降温,越要“控制”锻炼?真的不能想动就动?第3个习惯,很多人天天在做!
运动对健康无疑有好处,但60岁以后,身体各项机能下降、血管弹性变差、反应变慢,一些年轻时能应对的锻炼方式,老年人未必适合。
冬季气温低、血管收缩强烈,是心脑血管意外高发期。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冬季心梗、中风发作风险较其他季节高出40%以上,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近六成。

运动会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上寒冷刺激,很容易诱发危险事件。美国心脏协会也指出:寒冷环境下运动,需充分热身、适度调整,否则易致心源性猝死。
所以,越冷越不能“乱动”,要科学、有节制地锻炼,才能真正养生。
一、不规律锻炼,心血管负担加剧
很多老人习惯“天晴就动、下雪就歇”,没有固定锻炼节奏,反而增加心脏应激负担。研究发现:心率长期剧烈波动,会增加35%心律不齐风险。

案例:北京63岁的张大爷,每次锻炼都凭感觉,忽多忽少,最终因室性早搏住院,医生直言:“不是不能动,是没动对。”
二、空腹锻炼,可能诱发低血糖晕厥
清晨不吃饭就出门,是不少老年人的习惯,觉得“空腹锻炼减肥效果更好”。但实际上,空腹运动更易导致血糖骤降、头晕眼花甚至昏迷。尤其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
一项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65岁以上人群中,空腹运动者低血糖发生率高达22.8%。

三、忽视保暖,肌肉关节损伤频发
“跑热了自然就不冷了”是个误区。寒冷环境下肌肉粘滞性增加,柔韧性变差,更易拉伤或扭伤。特别是膝关节,受凉后更容易诱发或加重关节炎。
南方地区虽无暖气,但湿冷刺骨,老人锻炼若穿戴不当,极易“运动完反倒生病”。

一、选择合适时间:避免清晨空腹时段
清晨气温最低,心脑血管负担最重。建议将锻炼时间安排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5点,避开寒气最盛时段。同时,锻炼前应适量进食,如一小碗粥或牛奶面包,防止低血糖。
二、温度不适就“动而不出门”
下雪、寒潮、雾霾天气不适合户外锻炼。可选择室内替代方案,如太极、八段锦、室内步行、骑健身车等,既能活动筋骨,又降低风险。

建议室温维持在20-24℃,穿着宽松保暖,避免大汗淋漓。
三、锻炼前后都要“热身+拉伸”
不要一出门就猛跑,也不要锻炼完马上停下。建议运动前热身5-10分钟,慢慢加大强度;运动结束后也应拉伸5分钟,帮助心率平稳恢复。
拉伸部位重点放在肩颈、膝关节、腰背肌群,可有效降低损伤概率。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与其拼命“运动”,不如科学“活动”。60岁后的锻炼,不是越多越好、越剧烈越强,而是讲究方式、节奏和安全。

今天开始,试着调整一下锻炼习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迎接每一个健康冬天。
当然,本文所提建议适用于大多数普通中老年人。若您患有心脑血管、骨关节或代谢类慢性病,具体锻炼方式仍需结合自身状况,前往正规医院咨询医生建议。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指导》. 中国康复医学会
3.《202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病状况报告》
4. 中华医学会.《老年慢性病运动处方指南》
5. 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运动与心血管风险控制研究》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