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嘉定举行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大家都知道,十二月十三日这一天,被层层纪念和悼念包裹着。嘉定区,时针不断掠过,好多人下午就聚到一起追思,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还有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不管天色阴晴,墓碑前总归是一片肃静。人们带着鲜花,该说是随手掬来的白菊、康乃馨?也许未必各自心情都相同,但都很沉重。有人在陵园树下挂着卡片,风过来晃晃悠悠。字迹或稚嫩,或藏着不容易察觉的激动,场面挺特别。

普通小学五年级的张睿尧说话倒有点亮眼。他提到,历史要记住,不能让人忘了。“居安思危,勤奋学习”,讲得有些官方,但换个角度,孩子们受这种场合影响,或是只是背过一遍校本教材的台词?这样的句式其实经常在纪念日出现,有点反复了吧?可没办法,振兴中华这个话题,兴许真的跟每个人挂钩,但也没那么容易说清。张睿尧说让大家自强,有几分口号味,但孩子说出来,也别太苛刻。

旁边又有一场朗诵活动。诗歌《小萝卜头的自白》,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广场上,普通小学的孩子们站在碑前。小萝卜头,本名宋振中,被国民党特务残害,才只有八岁。孩子们的声音不稳,每句吐出来都有颤音。听的人,脸上表情各异,有人眼圈泛红。五年级学生邵陈欢说,她了解小萝卜头小时候受的苦,觉得很心疼也很敬仰。其实,儿童对烈士苦难的理解,比成年人更直接,少了张扬,反倒打动大人。

纪念过后,人群涌向嘉定革命烈士史料陈列馆。展厅不大,里面藏着抗日时期一点一滴的证据。1937年11月12日嘉定沦陷,历史长河里一小段。附近有些老人站在资料前细读,也有青年拍照,他们讨论,有的说这43名烈士的牺牲值吗?这种问题,也许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其实历史里,烈士名录不过是一个数字。对照今天的和平场景,很多人觉得牺牲太过遥远。但总有人把每一次牺牲看成个体故事,不是符号。“过去的苦难,好像快消失了,但只要还有人记得,它就不会彻底断掉。”

新成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梁诚悦,说话时语气里充满揣摩。她认为,历史不仅仅用来缅怀,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未来的路径。梁诚悦觉得,年轻人肩上一些义务,比老一辈更沉重。要让历史真相充分打开,不能只让博物馆里的资料发灰,也要让网络、广播这些声音都活起来。她嘴上说着维护和平、传承红色精神,可她本人也陷入过迷茫,“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不断纪念?和平不是已经足够了吗?”梁诚悦的矛盾,是很多人共有的。

活动现场,时不时会有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小区、区市民巡访团代表以及职工代表露面。不少人站在场边,神情木讷。有人低头摆弄手机,有人交流着纪念感言,话题或者聚焦于爱国,或者干脆聊聊周边环境。其实纪念行为本身并不总能唤起强烈情感,只是一种仪式,只是对过去的定格。真情流露,有时恰恰是很平常的一句话,一次放下鲜花的动作。

当天场景中穿插着大小细节。有人特意拍照留念,朋友圈里出现不少追思图片,配文千篇一律。也有人随手转发活动通知,表达“铭记历史”,到底是发自心底,还是应景?难说。类似活动一年办一次,群众习惯了,时间长了有点淡化。现场不少孩子其实现场听解说时并不太懂具体内容,有的低头玩着手里的纸条,旁观者只是觉得场面庄重,不敢随意发言。

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活动强调“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但到场的人群年龄结构、多元背景,反而带来了不同理解。年长者对南京大屠杀有切身体会,感受甚深,年轻人或者只是觉得这是一节课外活动。有不少中小学生听完解说后,私下讨论过和平与历史的关系,有人说,战争很可怕,但现实里谁会天天想着打仗。小范围内,有家长认为纪念爱国没必要过度灌输,孩子自然会成长,有的人却坚持从小熏陶,需要仪式。

**纪念并非全然出于情感,有的人把它当成责任,有的人则视为常规。**

一边是严肃场景,一边是纷杂思想。有人默念烈士姓名,也有人顺手调整花束位置。气氛有些紧张,但也不排除一丝分散,毕竟世事多变,年年悼念,到底改变了什么?其实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多时候是口号,社会结构复杂,认同感远没有理论上强烈。

网络平台这些年对公祭日宣传力度高。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公众讨论热烈,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更多人真的理解历史呢?也没有定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曾对“全民历史认知”做过数据分析,显示18-24岁群体历史知晓率只有46%。数据来源是中科院专项调研报告,权威性不容置疑。这点上来看,纪念活动与大众认知其实有点脱节,热度和实际影响力并不完全重合。

带着这一层矛盾,大家还是坚持每年举行仪式。羊群效应明显,重要节日没办法省略。比如嘉定区这种活动,单位积极响应,上面层层布置,底下有的只是走流程。但仪式也有凝聚作用,哪怕只是片刻。对于不少人来说,悼念烈士是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不论感情深浅,参与即是态度。

有些评论说,仪式感过于虚伪,不过单纯认为无用也不全面。现场孩子与成年人互动频繁,时常有年轻志愿者主动讲解。有人受到触动,回家后查阅更多相关资料。也有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追问历史细节,这种点滴记忆不应被忽视。很多人其实不太懂南京大屠杀具体史实,只记得是场灾难,但情感未必可以量化。

活动过后的嘉定革命烈士陵园,沉默无声。平日里其实游客稀少,只有纪念日人流密集。据当地城管大队统计,12月13日当天陵园到访者比去年增长10%,来自区政协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公祭参与人次,南京纪念馆统计为210万,比去年略有下降。但活动场所的意义实际远大于数据本身,参与的人也未必都留下了专注观感。

说到历史教育,不少老师讲课时力求客观,但受众反馈不一。讨论烈士、苦难、民族创伤,有人积极提问,有的却满脸疑惑。到底历史要怎么讲,烈士精神要怎样传达?学者蒙曼说,历史细节才决定情感温度,人类记忆不能只靠口号。这种说法也许没那么精确,但指出了认知方式多样化的现实。

最后,回到普通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主的儿童视角。孩子的理解其实有限,对烈士苦难更多是被动接受。但“自强不息”这个词,重复到一定频率会失去原本意义。有的小学生当天甚至没有认真听讲,或者在想着课后作业。历史的厚重往往压在成年人的肩头,孩子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并存,有时甚至更直接。

矛盾的是,纪念活动能否真正增强民族凝聚力,每年有人质疑,有人坚信。或者,一些人压根没有参与的兴趣,只是凑热闹而已。但每一个鲜花落地时,静谧或无声,都在提醒场面里的每个人——这些记忆,不是谁轻易能抹去。

纪念是仪式,但仪式里包裹的情感、错乱的认同和偶然的共鸣,一起拼凑了今天的现实。有的人觉得深受触动,有的人根本无感,历史记忆本就参差不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历史   嘉定   公祭   纪念活动   珍爱   铭记   和平   烈士   小萝卜头   仪式   嘉定区   孩子   认知   苦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