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又掉一大把!”
秋风刚起,45岁的王阿姨拿着梳子叹了口气。早上梳头时,她发现排水口被一层头发堵得严严实实。

一旁的邻居刘姐笑着说:“这时候大家都这样,换季嘛,正常。”
王阿姨却皱着眉头:“我怕是更年期提前了,脱得太厉害。”
她说着,还特地跑去药店买了各种生姜洗发水、护发精油,用了一圈也没多大变化。
其实,这样的情况每年秋冬都不少见。医生们常说:“秋天掉头发,就像树叶落下,是身体的一次自然调整。”问题不在“掉”,而在我们“怎么面对”。
一、秋季掉发,为何总找上门?
头发有自己的“生长周期”,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平时每天掉五六十根都很正常,但到了季节交替时,尤其从夏转秋、秋入冬时,气温、湿度、日照变化等都会影响毛囊的代谢节奏,让休止期的毛发突然增多,看起来就像“掉发猛于虎”。
从中医角度看,《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秋天肃杀,肺气主收,而“肺主皮毛”,气血收敛不畅,就容易毛发枯黄、脱落。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秋冬皮肤干、头发油、头皮痒,实则是“肺气不足、血虚风燥”的外在表现。
二、越焦虑,掉得越多?是的!
王阿姨后来去医院做了检查,身体指标都挺好,医生笑着说:“问题不在头发,而在心。”
研究发现,焦虑、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头皮微血管收缩,毛囊供血减少,自然容易掉发。
很多人越看掉得多越焦虑,反复洗头、用力按摩、买各种生姜洗发水,结果越折腾越严重。
中医讲“心藏神,发为血之余”,头发其实反映了气血的盛衰。气血不足、肝郁不舒、思虑过重,都会影响毛发生长。

养发,先养心。
心静气和,血行毛润,这才是最自然的护发之道。
三、想头发稳住,得从“根”养起
秋冬想护住头发,不在外养,而在内调。
日常有几个关键点,简单又实用:
1. 吃对了,比抹什么都强。
《本草纲目》记载:“黑芝麻,补肝肾,润五脏,益精血,乌须发。”

秋冬适合吃些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桑葚、核桃;再搭配富含优质蛋白的鸡蛋、豆制品;同时补点铁和锌,比如瘦肉、南瓜子、海带等,都能让毛囊“粮仓充足”。
2. 睡得好,头发才长得好。
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肝血滋养期。
若经常熬夜,毛囊得不到修复,就容易变细、易断。老一辈讲“早睡养肝血”,其实对头发再合适不过。
3. 少折腾,反而更健康。
别天天洗头、染烫不断。头皮天然油脂是毛囊的保护膜,一味去油、频繁护理,只会打乱平衡。
建议两到三天洗一次头,用温水冲洗即可,不要太烫。
四、气血双养,中医的“固发秘方”
中医看脱发,重在辨证施养。

若是“血虚风燥”,可常喝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若是“肾精不足”,推荐黑芝麻核桃糊或何首乌粥;
若头皮出油多、伴头屑,可试试侧柏叶煮水洗头,能清头热、润头皮。
老中医常说:“发者,血之余,气之华。”
想头发浓密,不靠护发素,而靠调气血、稳情绪。
秋冬时节补点“心血”,人安静下来,发自然也安。
五、结语:头发掉点没事,人稳才最养生
很多老年朋友看到掉发就紧张,其实只要不成片脱落、不伴皮肤红斑,就不用太担心。
换季脱发,是身体在“换毛”,不是病。
调息、安神、早睡、均衡饮食,让身体顺应季节变化,毛囊自然会重启生机。

有句话说得好:“人若气顺,发自华;心若平,发自生。”
别和几根头发较劲,心放松,血自活,头发自然就长得好。
(来源:青广品牌运营)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