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具”到“刚需”:运动场景如何让AI眼镜迎来iPhone时刻?

现在这AI眼镜圈可太热闹了!小米、华为这些国内大厂,还有微软、谷歌那帮海外巨头,全扎堆往里冲。

但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盯着通用场景使劲,恨不得让AI眼镜变成人人都戴的“智慧助手”。

问题来了:巨头们有钱有技术有生态,创业公司想在这堆里活下去,咋整?

通用场景卷成“麻花”,创业公司得找新路子

说实话,现在好多AI眼镜看着挺高大上,能聊天能翻译能拍视频,可实际用起来就像个“高级玩具”。

吴德周,就是那个致敬未知的创始人,他说得挺直接:“通用场景里创业公司没机会,得躲着巨头走。

”为啥?你看啊,大厂做的产品功能都差不多,聊天翻译多模态识别,可大模型能力跟不上,反应慢半拍不说,还容易发热。

之前有款眼镜录像只能录3分钟,超过就过热停机,这体验咋让用户买单?

更要命的是重量问题。

普通眼镜轻的十几克,重的也就二三十克,可现在多数AI眼镜都得四五十克,戴着跟挂了个小秤砣似的。

用户为啥要忍着重量戴它?除非它真能解决刚需。

但现在这阶段,也就科技爱好者图个新鲜,普通老百姓根本没动力换智能眼镜。

运动场景成“突破口”,10亿用户的刚需藏着商机

那创业公司该咋办呢?吴德周他们选了个特别的方向,户外运动。

全球运动人群超过10亿,骑行、跑步、登山……这些人消费能力强,而且有个大痛点:记录太麻烦。

传统运动相机又大又沉,操作还复杂,拍完了剪辑更是头疼事。

他们做的AI运动眼镜,直接把运动相机、耳机、对讲机功能全集成了。

最牛的是“一键成片”功能,运动完不用自己慢慢剪,AI直接给生成带音乐的短视频。

续航也够给力,普通户外运动两三个小时完全没问题,不像通用眼镜那样整天担心没电。

而且重量控制在30克左右,比行业平均轻了近一半,戴着运动不晃悠。

其实这思路有点像佳明(Garmin)。

人家就专注运动市场,光手表和码表一年就卖1300万只,市值400多亿美元。

还有韶音、影石这些品牌,靠运动音视频解决方案做得风生水起,说明运动人群的需求真的没被满足好。

AI眼镜的“iPhone时刻”啥时候来?得看技术能不能“支棱起来”

现在大家都盼着AI眼镜出个“杀手级应用”,就像当年iPhone改变手机那样。

但吴德周觉得,现在还没到时候。

关键问题在哪?还是AI不够强。

你想啊,未来AI眼镜要是能当“私人运动教练”,实时分析数据、给训练建议,那才叫刚需。

但现在的技术连“不可能三角”,重量、性能、续航,都没完全解决。

不过他挺看好Agent(智能体)在眼镜上的应用,因为眼镜离眼睛耳朵近,能更自然地交互,说不定未来真能替代手机的部分功能。

就像现在的运动眼镜,已经能做到边骑行边语音控制拍照、自动剪辑,这要是AI再强点,能根据运动数据推荐路线、提醒补水,那可就不是“玩具”了,而是真正的运动助手。

说白了,大厂有资本做“全能型”产品,创业公司就得做“专精型”。

通用场景就像大医院的全科门诊,巨头扎堆;垂直场景好比专科医院,只要找准痛点就能站稳脚跟。

运动场景只是个开始,未来医疗、工业这些领域,说不定都能冒出靠细分场景突围的AI眼镜。

所以啊,当巨头们在通用赛道卷得昏天黑地时,创业公司与其硬刚,不如学学吴德周他们,找个细分领域钻进去,把一个场景的需求吃透,说不定就能撕开一条生路。

毕竟在科技圈,从来不是谁块头大谁赢,而是谁能先戳中用户的“痒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数码   场景   眼镜   时刻   玩具   公司   重量   功能   用户   巨头   说不定   未来   户外运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