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中年才会明白一个道理:孩子长大了,热闹的家,就开始 “散” 了。
节假日孩子会回来,但只是短暂的停留,很难再回到小时候一家人相处的状态。
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说:“父母与子女的缘分,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年轻的时候不懂这句话,直到看见孩子走出家门,去外地读书、工作,才明白:孩子是借着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却不是为了陪伴父母而活。
很多人会认为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可到了中年才明白,孩子像 “过客”,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沉浸在温柔的期待里,认为血缘能让这份亲密不变。
可当孩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去往远方,就像一把刀,把紧密的家分成了两半,一半是父母守着的老房子,一半是孩子闯荡的天地。
老一辈说 “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成了 “儿行千里母难求”,和父母的聊天信息中,大多是转账和很短的对话,孩子发个表情包就敷衍了你的牵挂,说一句 “再忙” 就搪塞了你的关心。
龙应台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父母终于明白,自己在孩子的人生里,不过是个配角,连想说的话,都压缩成了转账备注里的 “注意身体”。
很多人认为团圆饭是家的延续,其实是亲情最后的体面。孩子带着新观念回家,你精心做的拿手菜,在他眼里成了 “不健康”;你想分享人生经验,被他当成 “老思想”。两代人间像隔着一条深沟,你叮嘱 “多穿秋裤”,他觉得你老土又迂腐。
毕淑敏说 “父母和子女终将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世间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其实,聪明的父母,在送孩子进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了 “目送”,孩子不是风筝,不用死攥着,孩子是候鸟,要飞向自己的远方,与其电话里问 “什么时候回家”,不如说一句 “累了就回家”。
亲情不是 “掌控”,是 “成全”。林清玄说:“爱的开始是一个眼神,爱的最后是无限的苍穹。”
父母和孩子,本是互相的一段简短时间的陪伴,当孩子走向自己的人生,不用伤心挽留,不用执着于 “曾经的家”,笑着祝福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孩子能做自己,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