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冰箱还是稀罕物,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少有剩菜,肉食更是难得一见,冷藏?根本用不到!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物资渐丰,一台能保鲜的冰箱,成了无数家庭的梦想,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四家本土企业——海尔、美菱、容声、新飞横空出世,被称作冰箱界的“四朵金花”。
它们曾几乎垄断市场,却在30年后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三家品牌几经转手、黯然退场,唯有海尔不仅稳坐行业头把交椅,更跻身世界500强,成为中国家电的代名词。
同为冰箱界的四朵金花,为什么只有海尔发展的如火如荼呢?
1984年,广东顺德一处简陋工棚里,52岁的潘宁带着百余名工人,用锤子、扳手硬生生敲出了两台冰箱。
没有生产线,没有核心技术,他们靠的是从北京请来的技术员手把手指导,这两台冰箱被命名为“容声”,工厂挂上了“珠江冰箱厂”的牌子。
同一年,合肥第二轻机械厂的张巨声也在犯难:厂子濒临倒闭,银行不肯贷款,他咬牙借来70万元,照着日本三菱冰箱仿制出安徽第一台冰箱,取名“美菱”。
而在河南新乡,当过军工厂厂长的刘炳银,带着团队拆解进口冰箱零件,硬是拼出一条生产线,造出了“新飞”冰箱。
要说起最传奇的当属青岛,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负债147万元、工人偷材料换酒喝的破厂子,他抡起铁锤,当众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吼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随后,张瑞敏抵押厂房借来200万美元,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生产线,将品牌命名为“琴岛-利勃海尔”,后来简化为“海尔”。四个品牌,四个故事,无一不是白手起家的奋斗史诗。
到了90年代,“四朵金花”迎来高光时刻。
容声冰箱连续9年销量第一,潘宁计划投资10亿建新基地,豪言“要做亚洲最大冰箱企业”;
美菱年销突破50万台,张巨声把股票代码000521深交所上市;
与此同时,新飞凭借“广告轰炸+质量狠招”——刘炳银当众销毁400台次品冰箱,迅速占领北方市场;
海尔则率先通过ISO9001认证,产品出口欧美,彼时的中国家庭,几乎家家以拥有这些品牌为荣。
但危机悄然潜伏,容声的潘宁在1998年突遭“退休”,官方理由是“年龄到线”,可他前一年还在各地考察新厂址,离职后,这位创始人远走加拿大,再未公开露面。
美菱的张巨声更显悲情:2002年,合肥市政府以“超龄服役”为由让他卸任,接手的资本玩家顾雏军仅三年就因财务造假入狱,美菱最终被长虹收入囊中。
最令人唏嘘的是新飞刘炳银,他在病床上拉着接班人的手叮嘱“一定要上空调项目”,但外资控股方却否决提案。
2001年,刘炳银抱憾离世,七年后新飞厂房失火,竟无工人救火——人心早已散了。
三家企业的衰落,表面看是创始人离场导致战略迷失,实则是体制之困:容声出身乡镇企业,壮大后遭遇产权不清;美菱作为国企,难逃行政干预;新飞引入外资后沦为资本棋子。
唯有海尔,张瑞敏从始至终掌握话语权。当其他品牌忙于股权争斗时,他干了两件大事:
一是把海尔从冰箱厂拓展为全品类家电集团;二是2005年提出“人单合一”模式,让员工直接对用户负责,这种超前理念,让海尔躲过了多数传统企业的转型阵痛。
2021年,72岁的张瑞敏宣布退休,执掌海尔37年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回看他的轨迹,三次“砸”的动作堪称关键。
第一次砸冰箱,砸出了质量意识;第二次砸组织,2005年裁掉万名中层,打破科层制;
第三次砸传统,2012年将海尔拆分为4000个“小微团队”,让企业变成创业平台。
与之对比,其他三朵“金花”的继任者多在守成:美菱易主后沉迷资本运作,新飞外资方强推小家电却质量崩盘,容声被收购后失去品牌个性。
海尔的成功,还在于早早嗅到全球化机遇,当同行在国内价格战时,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厂,并收购日本三洋、新西兰斐雪派克。
2016年,海尔以56亿美元吞下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更是震惊业界,如今,海尔在全球拥有122个工厂,产品覆盖160国,海外营收占比过半。
反观其他品牌,美菱困于安徽,新飞囿于河南,容声偏安广东,地域局限始终未能突破。
如今的超市家电区,依然能看到这些老品牌:美菱贴上“长虹”标签,容声成了海信子品牌,新飞被康佳以4.55亿“白菜价”收购后,专攻低端市场。
唯有海尔,从冰箱到智慧家居,从医疗设备到工业互联网,身影无处不在,2023年,其全球营收突破3300亿,相当于每天入账9个亿。
市场从不同情怀旧,这或许印证了张瑞敏在退休演讲中的那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潮起潮落间,唯有顺势而变者,能等到下一个浪头。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5-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