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一黑马诞生!年入6126亿远超腾讯小米,三年级毕业的他凭啥

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江湖里,有一家“超静音”的巨头,悄悄干出年营收6126亿元的体量,挤进世界500强第180位,比肩国字号央企,遥遥领先腾讯、小米。

它不在风口赛道,不做爆款消费品,却从纺织布匹干到芳烃化工,从木匠作坊搞到全国炼油。

它的掌门人李水荣,小学三年级没毕业,靠20万元和8台织机起家,三十年做一件事:在最不被看好的时候干最重的活。他不靠流量、不拼学历,靠的是眼光、速度和胆子。

这篇文章,我们就拆解这个“非典型企业家”干成“超级黑马”的全流程账本。

8台织机,打下千亿江山

时间拨回1989年,浙江萧山党湾镇,李水荣三十三岁,身份是村里最会做木工的“李师傅”。

那一年,他攒下20万元积蓄,没买房没炒股,转身投进了一家布厂。他自己组装8台有梭织机,租6间瓦房,招了20多个临时工,连地皮都是一块滩涂地。

他干的是“益农化纤网络丝厂”,干的那年,整个纺织行业却在往下掉。布料积压、价格跳水、倒闭成片。亲戚劝他别烧钱,他反问了一句:“别人都不敢干,那正说明机会来了。”

1990年头一笔账结清,公司净赚30万。别人死守存货,他火速追加投入,再添设备、拓市场,到1995年,机器翻了十倍,织机破百台,一年营收几千万。这个“初中都没混完”的木匠,用5年时间跑完了一家乡镇企业10年的路。

关键节点出现在1996年。这一年全国化纤市场价格腰斩,库存倒挂,同行关门一片。李水荣没撤场,反而一把火烧掉自己做了7年的布厂,全线转型上游,做加弹丝。

朋友们看不懂,说你这是往火坑里跳。他却认定:“别人都在逃,说明这块没人抢。”

等到1998年市场回暖,加弹丝供不应求。荣盛日产万吨,销路满仓,全年产值直接冲上1亿元。别人刚开始复产,他已经吃下了市场主盘。

这一战,奠定了荣盛控股在化纤领域的第一个行业地位。

李水荣的算盘没按常理打。他从来不等红利期,而是干在冷启动前夜。他的核心思路简单粗暴:不抢终点,要控赛道。

在这个阶段,他没有PPT、没有天使轮,只有一个朴素思维:别人死在哪,我就生在哪。

从织布到炼油,拼的是胆识

李水荣的第二个大动作,出现在1999年。布厂起家,丝厂爆发,下一步走哪?很多人继续深耕下游。

他偏不。他去了趟韩国,又飞了趟新加坡,看了人家化纤全链产业后,他回来就敲定一个大方向:往上游干,控制原料。

2003年,荣盛自建PTA生产装置,选址在宁波镇海,投资数亿元。这是一种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的化工项目,当年全国民营资本敢碰它的,屈指可数。

2004年,第一套PTA年产能达60万吨,年利润超亿。宁波项目一战成名,李水荣火速复制,在大连、海南、嘉兴持续建厂,跑马圈地。

他定的战略很清楚:只干“两头”——上游原料、下游终端,中间那些容易被卡的环节,一个不留。

2010年,荣盛石化成功上市,拉开资本大幕。融资渠道一打通,项目扩建加速,年营收直线飙升。从这时起,李水荣的打法变了:从产业投资变成产业并购,从产能战转向布局战。

同年,他再下一城,投资芳烃项目。这是更难啃的硬骨头,涉及PX产业链,国家监管高、环保门槛高、技术门槛更高。当年央企国企都观望,民企更不敢碰。他直接拿地建厂,投入上百亿。业内人都说:“他疯了。”

但事实证明,他赌对了。2013年,盛元石化投产,产能全国前列,彻底打开了中国民企进入芳烃领域的大门。

有记者问他,为啥敢押那么大?他说了一句:“干企业,怕风险,那是白干。”

在他的认知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不靠零部件、也不靠渠道,要靠材料,要靠命脉。

在这十年,荣盛的身份悄然转型:从“给品牌供货”的制造商,变成“给行业供料”的材料商。他不再卖纱、卖布,而是把化工原料卖给全行业,成为产业链上游的规则制定者。

而这一切,是从一个学徒木匠用算盘敲出的路。

6126亿年收,他还在下注

时间来到2022年。这一年,中国企业500强出炉。排在第180位的荣盛控股,年营收6126亿元,一举超过腾讯(5545亿)和小米(2800亿)。

这是荣盛的“高光时刻”,也是李水荣“最焦虑的一年”。

这一年,公司资产破4000亿,但债务也不轻。荣盛石化账面债务高达1607亿,资产负债率70.32%。外界开始唱衰:“负债太重,扩产过猛。”

可李水荣没收手。他反而再下一城,抛出三大项目:

舟山绿色化学基地

年产百万吨高端聚酯计划

再生资源闭环体系

三项总投资超过1178亿元,全是重量级、长期型、技术门槛高的布局。人们惊讶于他的胆子——这都6126亿了,他还想冲?

他的回答很简单:“不发展才危险。

别人的“规模焦虑”,在他这变成了“路径焦虑”。他看得很明白:中国制造要爬坡,不能只靠增量,更要靠技术底座和原料安全。

在操作层面,荣盛控股是典型的“家族型组织”,高管几乎全是家人,股权结构紧凑,决策效率高。李水荣本人负责所有核心项目,“拍板不拖、签字不过夜”。

他对未来的定义不是“保守扩张”,而是“卡位投资”。在他规划中,未来5年荣盛将彻底从“传统石化”转向“新材料科技”,目标就是三个字:不被卡。

今天的荣盛,做PX全球前三,PTA亚洲五强,聚酯纤维中国主力。看似一个纺织出身的老企业,实则成了整个高端制造的材料后盾。

这个三年级文化的木匠,从没写过商业计划书,却早就给中国材料工业画出一条清晰的底线。

他不是故事里的“逆袭富豪”,他是现实里的“黑马工匠”。

参考资料:

从小木材行老板到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从不忘公益事业.浙江省浙商经济发展中心.2021-06-01.

掌门人的新棋局|荣盛控股董事长李水荣: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 竞争力才是根本.中国蓝新闻.2022-08-04.

从木匠到世界500强掌门:李水荣的荣盛帝国如何逆袭腾讯小米?.ITBEAR科技资讯.2025-03-19.

李水荣“得陇望蜀”豪掷千亿扩产激进 荣盛石化1600亿债务悬顶豪赌风险凸显.中国经济网.2022-08-22.

荣盛集团:二十五年峥嵘 成就化纤巨擘.纺织中国在线.2015-02-0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财经   腾讯   小米   中国   黑马   木匠   化纤   项目   芳烃   石化   织机   债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