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强制接管中资企业,2天后收到中国一纸禁令,轮到荷方求饶了

在半导体这条全球高科技产业链最敏感的神经上,荷兰政府的一记“重拳”砸了下去,却没想到很快就迎来了中国的“回手掏”。

原本以“供应链安全”为名的强制接管,在不到48小时内引发连锁反应,中国连出两招组合反制,精准直击荷方要害。

表面上是企业间的纠纷,实则是大国博弈下的小国选边,这场突如其来的科技风暴,正深刻改变着国际规则的走向。

美荷联手出手

事情的导火索,是荷兰政府对中资控股企业安世半导体的强制接管,这家总部设在荷兰的芯片企业,因其与中国有关联,就被贴上了“国家安全风险”的标签。

今年10月初,荷兰经济事务部宣布冻结安世部分业务,并启动接管程序,理由是“防止技术外流”,并援引模糊的国家安全条款,强行剥夺中方的实际控制权。

但真正引发舆论震动的,是几天后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公布的一份法庭文件,这份文件明确指出,美国早在四个月前就介入此事。

并提出“只要荷兰政府替换中方CEO,就可对企业豁免审查”的条件,这一信息直接坐实了幕后操盘手是美国,而荷兰政府不过是执行的一环,所谓的“独立判断”显得苍白无力。

荷兰方面随后试图降温,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消息显示,荷兰官员在私下场合向中方表示“这不是美国的要求”,但解释越多,反而越坐实了“听命于美”的事实,荷兰在试图讲清楚自己不是被胁迫的,却无意中暴露了自己根本没得选择。”

安世半导体也并未袖手旁观,企业方面公开表示,荷兰政府此举是在与外籍董事联合操作,非法干预企业治理结构,严重侵害中方权益。

由于中资方对该公司拥有控股权,且此前并未有任何违法记录,因此此番“冻结”在法律层面也站不住脚,公司目前正寻求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政府协同应对。

这一幕不仅让外界看清了荷兰在中美科技对抗中的角色,也再次暴露出西方国家在“国家安全”幌子下的双重标准。

政治干预商业的做法,正在严重破坏全球投资环境,尤其是半导体这种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一旦政治化,风险将迅速蔓延。

在此前的光刻机禁运问题上,荷兰就曾紧跟美国对华限制ASML设备出口,结果却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市场的稳定预期。

如今再度“挥刀”对准中企,不仅是旧账未清,又添新伤,也让人不得不质疑荷兰是否真正理解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中国“双拳”出击

面对荷兰政府的强硬,中国并未选择沉默,仅仅两天内,中国官方接连发布两项重磅措施,直接将反制目标锁定荷兰高科技命脉。

第一招,是稀土出口管制,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将对部分高性能稀土材料进行出口审查与审批。

荷兰的ASML正是全球最依赖这类材料的公司之一,消息一出,荷兰科技界哗然,因为这意味着ASML在未来可能面临原材料断供的风险。

第二招,更具针对性,中国商务部迅速下发出口管制通知,明确禁止安世半导体及其境外分包商采购“在中国制造的特定成品组件和子组件”。

这相当于直接切断了安世在中国的供应链渠道,更关键的是,这项禁令以“产品原产地”为依据,而非“技术来源”或“企业主体”。

这种“以中国制造为原点”的管制逻辑,被视为中国版“长臂管辖”的起步,以往美国常用“含美技术成分”来管控全球产品流向,如今中国也开始以“是否在中国生产”为标准,设定出口规则。

安世半导体的回应也颇具戏剧性,在中国禁令颁布后的第一时间,公司负责人公开表示“正在与中方有关部门沟通,争取获得豁免”,态度明显转向软化。

荷兰政府则陷入更大的两难:一边是美国的战略施压,另一边是本国企业的实际利益受损,进退两难。

这一轮反制,不仅展现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也打破了过去“中方只会忍让”的刻板印象,现在的中国,懂得在规则范围内反击,也敢于用经济工具维护自身权益。

这并非简单的报复,而是一种明确的信号:任何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打压中国企业的行为,都将付出实际代价。

荷兰的“选择题”

短短数日间,这起事件的火药味从荷兰蔓延至整个欧洲,荷兰政府眼下正承受三重压力:美国的政治命令、中国的经济反制,以及本国企业的强烈反弹。

ASML等企业公开呼吁保障供应链稳定,担心制裁升级将影响其全球市场份额,而荷兰政界内部也开始出现分歧,有议员质疑政府为何为了美国利益而牺牲本国经济。

与此同时,荷兰政府原本算盘是“借花献佛”,以接管安世为由,试图绕开中国限制,将中国制造的芯片产品重新包装后供应欧洲市场,然而,中国的出口禁令已经堵死了这一路径,荷方的“小聪明”最终变成了“自断后路”。

这场博弈也给其他欧洲国家敲响了警钟,一味站队美国、对中国强硬,不一定能换来稳定的安全,反而可能失去市场和技术合作的未来,德国、法国等国正在重新审视与中国的科技合作模式,避免重蹈荷兰覆辙。

从更广的层面看,这场事件标志着全球科技博弈的某种转折,过去,美国主导的“单边规则”几乎一言九鼎,而如今,中国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规则制定。

这种基于对等原则的反制方式,正在打破旧有格局,也迫使各国重新平衡自己的战略选择,对于荷兰而言,是继续充当美国的“代工队长”,还是承认现实、寻求与中国的稳定合作。

这不只是一个外交问题,更关乎其整个高科技产业的未来,继续盲目追随美国,不仅将失去中国市场,还可能在新一轮全球技术重构中被边缘化。

从荷兰的强硬接管,到中国的精准反制,再到荷方企业的公开求饶,这场科技风暴的每一个转折,都清晰地展现出一个趋势:霸权逻辑正在失效,规则正在重写。

中国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软弱,面对打压,中国不再只靠外交抗议,而是用实际行动回应挑战,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就有效,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不仅是对荷兰的回应,更是向所有试图以强权干涉市场规则的行为发出的信号。

谁在破坏规则,谁就得承担代价,这是全球博弈的新常态,也是中国捍卫自身发展空间的底线所在,对荷兰来说,这一次的选择题,答错了代价不止眼前,更可能错失整个未来。

信息来源:

闻泰科技暂失安世控制权背后:转型关键期遭遇“精准一击” 管理层刚换血即迎大考 2025-10-14 23:07·每日经济新闻

法庭文件曝光:美国曾施压荷兰,想要豁免中国籍CEO必须换 2025-10-14 23:35·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财经   荷兰   中资   禁令   中国   天后   企业   美国   反制   政府   中方   规则   半导体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