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身体会发出3个信号,改善只需做到2件事

小时候,总觉得忘东忘西、头晕眼花是“大人们才会有的烦恼”。

可谁想到,46岁的李阿姨,最近总是记不住菜市场的路线,骑电动车时眼前一阵发黑——家人还以为她只是太累了,没当回事。

直到一天,她在厨房差点晕倒,家里人才急忙带她去医院。

医生听了描述后,眉头微微皱起:“这不是简单的疲劳,更要警惕脑供血不足。”李阿姨面带疑惑,难道我的大脑已经“缺油”了吗?

在医院走廊上等待诊断结果时,她忽然发现,身边和她年龄相仿的男女,似乎也经常抱怨头晕、健忘——难道这真是现代生活带来的“通病”?

其实,脑供血不足远比我们想象得普遍。它并非只找上“年纪大”的人,年轻人因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久坐不运动,同样可能“中招”。

大脑就像一台高精度的发动机,需要充足而持续的血液供应才能高效工作。如果“血流物流”受阻,哪怕短短几分钟,也会让身体发出呼救信号。

不及时干预,大问题就会悄然发生。那我们应怎样识别“脑饿了”,又如何简单有效地调理?医生权威提醒——有3个信号,尤其第2个,很多人天天忽略;只需做到2件事,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脑供血不足,到底意味着什么?

别以为它只是头晕那么轻松。大脑仅占体重不到2%,却要消耗全身20%以上的氧气和能量。专家比喻:血液是大脑的“快递员”,一旦“快递慢了”,脑细胞就可能“挨饿罢工”。

而让血流变慢的罪魁祸首,除了年龄问题,更与高血压、高血脂、颈椎压迫、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权威研究显示,国内18岁及以上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5%,而脑供血不足的高发人群,正是这些慢性病的“并发人群”。

不健康饮食、久坐、熬夜等现代习惯,使这个隐患越来越年轻化。更棘手的是,初期的脑供血不足常被误解为“太累了”“老了正常”,没能及时发现造成更大损害。

当大脑“饿”了,会给你哪些重要暗号?

医生提示,以下3个信号格外典型,别轻易忽视:

间歇性头晕、眼前发黑:许多人起身时突然头晕眼花,或长时间久坐后站起来脚下发飘,这都可能是大脑临时“缺粮”。不同于低血糖的手脚抖、出虚汗,这时候通常会伴有头重脚轻、短暂性眩晕,尤其在气温骤变或情绪激动时尤为明显。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不只是老年人会健忘。脑供血不足会影响大脑海马体功能,影响信息存储和处理。

现实中,很多40、50岁的上班族抱怨刚放下手机就找不到钥匙,孩子上学老师也在提醒“最近走神是不是太多了”?哈佛大学神经系统团队研究表示,“持续的脑部低灌注,对认知功能具有长期负面影响”。

睡眠质量变差,夜里多梦易惊醒:不少打工人常把睡不着怪在压力大、用脑多,其实脑供血不足导致神经调节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

深度睡眠减少,大脑不能充分修复,加重了白天的疲惫,也让负循环不断叠加。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3个信号往往交替出现,并不是你单独偶发现就能判断。而是当它们反复反复困扰时,一定要警觉。此外,部分人还会表现为手脚发麻、耳鸣、情绪波动——每一种“异常”都是身体的善意提醒。

如果不加以改善,脑供血不足有极大概率导致——认知能力进一步下降、脑梗、脑卒中等严重风险。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19)》权威数据表明,每年国内新发脑卒中高达300万例,其中80%以上与脑供血异常紧密相关。这绝不仅是个“小毛病”,而是一场“静悄悄的危机”。

那日常到底如何简单有效地改善脑供血不足?

医生反复强调,其实核心就两件事,贵在坚持:

科学规律地动起来——“快快走”比“拼命跑”更重要!

运动的本质,是“为大脑输送血液”。权威建议:每周坚持至少5天、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骑自行车、慢游泳等)。

就能让脑供血效率明显提升15%~30%。如果时间紧张,把运动合理拆分,每天闲暇时活动筋骨,也是积少成多。关键不是强度而是“动起来”。

管住嘴,调优“脑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坚决少吃高盐高脂!

脑细胞比想象中更娇嫩。优质蛋白(如深海鱼、豆制品、鸡蛋)、健康脂肪(坚果、橄榄油),都能为“脑部物流”充电。

反之,过多精细糖、高油高盐、反式脂肪不但损害心脑血管,还会让“营养快递路线”堵塞。建议日常多食用新鲜蔬果和粗粮,主食不要太精细。

当然,好习惯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短期“突击调理”通常很难看到长远改变。规律作息、不熬夜、适度缓解压力,也是改善脑供血的基础。

如果已经经常出现上述信号,建议不要自我安慰为“小问题”,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神经内科做进一步检查,通过头颅血管彩超等工具明确原因,对症干预。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1年)》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19年)》

《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养生   信号   身体   大脑   医生   权威   中国   头晕   脂肪   头晕眼花   慢性病   高血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